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中西方「禁、殺、虐、囚」知識分子與科技發明表

中西方「禁、殺、虐、囚」知識分子與科技發明表


-7含以前

2697至前2599,相傳黃帝史官倉頡造字。


1765至前1122年,殷商時代刻在龜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甲骨文」,是今天能看到的中國最古的文字。


群經之首《易經》的確切完成日期已不可考。近代有學者認為《易經》其實是一本記錄古代歷史的史書,書中將宇宙萬物分為陰陽兩類,陰陽又最終演化出八卦。而《尚書》則提出五行的概念。此外,漢字的構造方式本身就體現出了先人對宇宙事物的分類思想,文字本身就是一種現實世界的微觀體現。這些概念都是中國日後許多分類思想的源頭。


商周時期,青銅器上出現鑄刻文字,後稱「金文」,又稱「鐘鼎文」。周宣王(前827-782年)的史官史籀,把這些文字整理成十五篇《史籀》,用來教學童識字,後人稱史籀整理的文字為「籀文」,又稱大篆。


1046年,姜太公因輔佐周武王姬發滅掉殷紂而被封於齊國。齊國也從此成了中國兵學的發源地。相傳第一本兵書《六韜》其最初的文本即來自姜太公。


周厲王暴虐無道,被國人非議。不僅不聽召公勸諫,反倒變本加厲,「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人民對周王的議論固然減少了,但憤怒卻增多了,而且諸侯也不再朝見周王。最後人民叛變,襲擊周王,周王出奔。是史上禁止言論自由的開端。
-6

518年後至前509年以前,李耳撰成《老子》一書。此後文子、莊子與列子,又陸續闡發相近的思想,成為九流十家中的道家,與儒家、法家、兵家共同成為影響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最為深遠的幾個流派。


515年四月以後至前512年八月以前齊國人孫子撰成十三篇《孫子兵法》,在此時期又有數十部兵書被陸續創作出來,是中國兵學的第一個盛世。而《孫子兵法》也從此開始影響整個中國的軍事思想與歷史脈動,到了近代其影響更是遍及世界各地與各行各業。


死於前501年,駟歂殺鄧析,據〈左傳.定公九年〉:「鄭駟歂殺鄧析,而用其竹刑。」一說鄧析為子產所殺。重點在於鄧析雖死,他的著作《竹刑》不但沒有被毀,甚至成為鄭國的法律。


501年,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孔子廣收門徒,成了儒家的創始人。更撰作《春秋》以闡發自己的政治思想,及鼓吹恢復周朝禮制,可惜時不我與。前479年,孔子逝世。其所編輯整理的《詩》、《書》、《禮》、《樂》、《易》,其中的《易》日後成為群經之首,繁衍出上萬相關著作,也是中國唯一一本從未被禁過的書籍。到了戰國時期,儒家與墨家並稱為戰國兩大顯學。
-5 泰勒士(Thales,前五世紀人)提出萬物源自於水,是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據說也曾教導過阿那克西曼德與畢達哥拉斯兩人。
496年,孔子攝魯國宰相之位,第七天就拿「惡人」魯國大夫「少正卯」開刀,孔子認為:「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意指少正卯雖非盜竊之徒,但一次擁有了五種惡行,因此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只好殺了他。孔子並將少正卯與其他前朝被誅殺的人相提並論:「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而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在於他們都可能擾亂社會秩序。此外,這些人除鄧析以外,其他人等都對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毫無貢獻!


468年,《左傳》記年結束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其後此書傳給曾參,曾參傳給兒子曾申,曾申傳給吳起,吳起傳給兒子吳期,吳期又傳到了荀況之手。


墨子創立墨家,提倡兼愛互利的思想,對於儒家的主張大多持反對的意見。墨子非議侵略,因而極力發展守城技術,幫助弱小國家守護城池,同時他也是中國邏輯學與自然科學的奠基人。墨子死後,墨家一分為三,但仍然在戰國時期有很大的影響力。
-4 前五至四世紀,《舊約聖經》寫成。


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約前572-497)發現畢氏定理,成立融合政治、宗教與數學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地圓說。畢達哥拉斯的弟子希帕索斯發現了「無理數」的存在,「無理數」的存在讓畢達哥拉斯的學說面臨危機,畢達哥拉斯為了解決這個危機便把希帕索斯身上綁了石頭沉到大海之下。


400年左右,羅馬人建立了拉丁字母系統。


蘇格拉底(前470-399)是柏拉圖的老師,而柏拉圖又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三人是西方文化哲學的奠基人。其中柏拉圖的《對話錄》、《理想國》以及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形而上學》、《修辭學》等等都是西方哲學的開山之作。


柏拉圖(前427-347年)於前387年在雅典創辦學園(Academy),主要教授數學、天文學及哲學等。


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他的部將托勒密取得埃及,是為托勒密一世。他建立了博學院(Museum),招來歐幾里德、史特雷波等知識份子。托勒密二世繼承他的遺志興建圖書館,成為當時最大的圖書館,並陸續吸收了如阿幾米德與希波克拉底等學者的加入,使此城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後來此圖書館一說被公元前48年洗劫亞歷山大的凱撒夷為平地,一說是公元300年時被入侵埃及的阿拉伯人所毀。
356年至前320前,齊威王田因齊召集諸位大夫,追論古代的《司馬兵法》,而將司馬穰苴的著作附於其中,稱為《司馬穰苴兵法》。是整理與修復古籍的最早記載。


商鞅、韓非等法家人士提出《詩》、《書》是使國家衰弱滅亡的東西,因而主張禁止國內人民談論這些書籍,是日後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根源。前356年,秦國施行商鞅變法,首次焚毀《詩》、《書》,開了史上焚書與禁書的先河。


-3 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前446-377年)提出身體由氣(風)、土(地)、水、火四種元素所組成,並提出「人因有大腦,故有七情六慾」,是日後西方醫學與心理學的始祖。


亞歷山大里亞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約生於前310年)提出太陽為中心說以及地球繞軸自轉說。


卡里馬科斯(Callimachus,前305-240年)在為亞歷山大圖書館編制圖書目錄時,將圖書依作者身份分為六大類:詩人、立法者、哲學家、史學家、修辭家、演說家、其他(包括醫學家、數學家、雜家)。


歐幾里德(約生於前300年)總結希臘古典數學知識,撰成《幾何原本》。


韓非(前280-233年)在〈韓非子.五蠹〉篇稱:「今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而與《吳子兵法》同時期產生的兵法名著還有《孫臏兵法》與《尉繚子》等兵書,是中國兵學的第二個盛世。


221年,秦國統一天下。秦始皇施行「書同文字」的政策,將六國文字統一改為由李斯、趙高、胡毋敬等根據大篆調整而來的小篆字體。秦始皇並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焚燒秦國歷史以外的書籍,只保留「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施行挾書律。到了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進入咸陽,火燒阿房宮,又將秦朝政府藏書付之一炬。


207年,秦朝滅亡後,小篆逐漸被隸書取代。隸書到漢朝演化成「章草」(有別於後來書法中龍飛鳳舞的狂草),到公元三世紀(漢末魏初),草書、楷書、行書發展成熟,「楷書」傳為王次仲所創,並從此成為標準字體,至今通用。


206至前196年,漢高祖命張良、韓信整理兵書,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前140至前87年,漢武帝命軍政楊樸搜集散佚的兵書,並撰著兵書目錄《兵錄》,但未能完備。前32年至前7年,漢成帝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勘兵書,任宏將兵書分類為四種。
-2 263年,印度文字出現,其中的婆羅米文字成為今天印地語的重要基礎。


前二世紀,小亞細亞的波加蒙(Pergamum)國王由於埃及禁止出口草紙,結果成功研發出羊皮紙。
漢朝興起後,廢除「挾(藏)書之律」,「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到漢武帝時,又因「書缺簡脫,禮壞樂崩」「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祕府。」到漢成帝時,又「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並命劉向、任宏等人校勘書籍,撰寫目錄。劉向死後,漢哀帝又命劉向之子劉歆繼承父業。劉歆將書籍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書名《七略》,既開了圖書分類的先河,同時也是日後校勘學、目錄學、版本學的濫觴。


漢武帝(前140-87年在位)時,董仲舒上疏:「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為武帝採納,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固然使封建王朝得以更加穩固,但也使得百家學術趨於滅亡、先秦時期開創的科學成果與批判精神後繼乏人。


漢景帝(前156-141年在位)時期,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
-1

91年,司馬遷歷時18年撰成《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但其中用來專門談論兵法的〈律書〉一章卻在不久後失傳了,從而也使後人無法得窺司馬氏家族家傳兵法的全貌。
1 托勒密(約生於100年)總結希臘天文學知識,撰成《天文學大成》。提出地圓說以及地球處於宇宙中心的理論。


24年,赤眉軍與更始軍在長安交戰,西漢政府百年藏書付之一炬。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開始翻譯佛經,大量外來語從此進入中土,融為中土文化。《四十二章經》是現存佛經中最早的譯本。東漢順帝時期(126-144年在位),張道陵(34-156年)創立道教,此後道教典籍開始繁衍。


東漢班固(32-92年)著《漢書》,作〈藝文志〉,首次將圖書分類目錄寫入史書之中。其後到唐朝魏徵(580-643年)著《隋書》後才又有〈經籍志〉專門用來記錄當時尚可得見的圖書目錄,並依照經史子集加以分類。至宋朝歐陽修與宋祁等合著之《新唐書》之後,史書中專責記錄書目的篇章開始統稱為〈藝文志〉。
2 二世紀,基督徒為了與異教徒閱讀紙草捲的傳統有所區隔,開始使用一頁頁裝訂成冊的書(Codex)。 121年,許慎歷時22年撰成《說文解字》,首次對文字概念進行分類,共分為五百四十個部首,收字9353字,重文1163字,是中國第一部字典。


1902月,董卓遷都長安,將從漢武帝到漢哀帝以來收集的三萬多卷藏書置於船上西運長安,因途中遭遇盜賊,而沉於河中,「存者數船而已」。


195年,東漢董卓部屬李傕、郭汜在長安城中混戰,使「御物符策典籍,略無所遺」。
3

217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已經有「科禁內學及兵書」的記載,而時人吉茂則因藏匿這些書籍而被逮捕。兵書繼秦始皇焚百家書之後,首次被禁。


曹操(155-220年)處死華陀,使華佗載有「麻沸散」以及外科手術知識的劃時代醫書從此失傳。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華佗〉記載,曹操之所以殺華佗,乃是因為曹操患重病,屢請華佗不到,且華佗因為長年在外,思念家人,不想再出遠門,因此詐稱妻子有病,遲遲不去為曹操看診,曹操一氣之下,請人前往華佗家查明真實情況,假設他的妻子真的生病,就賜給他「小豆四十斛」,並再給他一些時間;假設他說謊,就把他抓到衙門問斬。由於華佗說謊,最終被殺,而他隨身攜帶的醫書,那些監獄守卒又怎麼會懂,因此最終他自己放火燒了。曹操將殺華佗時,其謀士荀彧曾經勸他說:「華佗的技術真的很好,與人命攸關,應該寬容原諒他。」曹操認為就算原諒華佗,他也不願意再為他看病、根除他頭風的病根,於是還是把他殺了。日後曹操的小兒生病時,他自己也後悔殺了華佗。


從曹操與曹匹父子,開始收集天下圖書,到了西晉時,才收得「二萬七千九百四十五卷」。311年,劉聰派遣劉曜、石勒等人率匈奴軍隊進攻西晉,攻入洛陽,「洛都覆沒,靡有孑遺。江表所存官書,凡三千一十四卷。」政府藏書又遭浩劫。


223年,高僧支謙開始大量翻譯佛經,因梵文、漢文之間無法一一對應而開始創造許多新漢字。


魏廢帝齊王曹芳於正始年間(240-249年)下令用「古文、篆文、隸書」三種字體刊刻經書,稱為正始石經或三體石經。然而到唐朝時,因歷經破壞,已多不可見。


260-270年,太醫令王叔和撰成《脈經》,將脈象分為24種。


263年,司馬昭處死嵇康,嵇康臨終時嘆氣說:「袁孝尼嘗從吾學《廣陵散》,吾每固之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一代名曲《廣陵散》因而失傳。


267年,晉武帝司馬炎宣布禁書令:「禁星氣、讖緯之學。」279年,汲郡人不準掘魏襄王墓,得竹書數十車,合為竹簡小篆古書十餘萬言,藏于祕府。


魏祕書郎鄭默著作《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此書著作新的目錄,將群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其中乙部收諸子及兵家書,丁部則收有出土文物汲冢書。四部共計收錄29,945卷書目。此後,東晉李充將乙丙兩部調換,成為經史子集的順序,其後的南朝宋.謝靈運、南齊.王亮、謝朏所作目錄也都分為四部,而經史子集的順序亦從此而定。
4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306-337年在位),因皈依基督教,而下令焚燒異教徒書籍,以及對圖書館與博物館進行大規模破壞。


古希臘女數學家希帕蒂亞(Hypatia,約370-415年)因宣揚科學思想與揭露教會黑暗面,而遭到基督教教徒凌遲致死。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




375年,前秦苻堅下令:「其增崇儒教;禁《老》、《莊》、圖讖之學,犯者棄市。」


  〈世說新語.儉嗇〉:
  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


  〈世說新語.雅量〉:
  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
5
第五世紀,文法及詞典學家Hesychius編了一本上古時期最好、最龐大的希臘文詞典。


413年,
〈晉書.載記.赫連勃勃381-425〉:
  乃赦其境內,改元為鳳翔。以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十萬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起都城。勃勃自言:「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阿利性尤工巧,然殘忍刻暴,乃蒸土築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并築之。勃勃以為忠,故委以營繕之任。又造五兵之器,精銳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斬弓人;如其入也,便斬鎧匠。又造百鍊剛刀,為龍雀大環,號曰「大夏龍雀」,銘其背曰:「古之利器,吳楚湛盧。大夏龍雀,名冠神都。可以懷遠,可以柔逋。如風靡草,威服九區。」世甚珍之。復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獸之屬,皆以黃金飾之,列于宮殿之前。凡殺工匠數千,以是器物莫不精麗。


446年,北魏太武帝下令:「諸有浮圖形像及胡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阬之!」使佛教、佛書、僧人均遭受到嚴重打擊。


473年,王儉又造書目,採用自創的七志分類法,共收錄5074卷,第四志專記兵書,第七志則附有道書與佛書。普通年間(520-527年)阮孝緒又創七錄,第三錄記子書與兵書,其六為佛錄,七為道錄。


481年,梁武帝蕭衍攻滅南齊,兵火「延燒秘閣,經籍遺散」。


6 512-513年,阿拉伯文字出現。


529年,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Justinian I527-565年在位)查禁柏拉圖學園,將許多知識份子流放到邊遠地區。


第六世紀,印度文法學家Amarasimha編了一部重要的梵語詞典。


549年,侯景叛亂,「簡文募人出燒東宮臺殿遂盡,所聚圖籍數百廚,一皆灰燼。」「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經籍歸于江陵,凡七萬餘卷。蓋佛老之書,計於其間。」到了北周軍隊進入郢城之後,所有書籍又遭焚毀。


555年,梁元帝眼見西魏大軍將攻進江陵,於是「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並說道:「讀書萬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城破後,魏軍於餘燼中僅收得四千六百卷書籍。


祖沖之(429-500年)與其父親祖[日桓]在《九章算術》劉徽註的基礎上,著重利用思維與推理的方式進行數學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包括將圓周率精確計算到小數點後第六位,提出球體積公式以及完善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等。著有《綴術》,可惜到隋朝時已因「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是故廢而不理。」最終失傳。


北周.甄鸞為漢.徐嶽的《數術記遺》作註,當中記載了「心算、積算(籌算)、太乙算、兩儀算、三才算、五行算、八卦算、九宮算、運籌算、了知算、成數算、把頭算、龜算和珠算」十四種演算法。此後除心算、籌算、珠算之外,餘法皆告失傳。


583年,祕書監牛弘向隋文帝建議收集天下書籍,採取「每書一卷,賞絹一匹,校寫既定,本即歸主」的方法,「於是民間異書,往往間出」。589年,隋文帝滅掉陳國統一天下,所收圖書已達三萬餘卷。隋煬帝又命人抄寫五十副本,分為上中下三品,並構築東西屋以收藏甲乙丙丁四部書。
7 622年,穆罕默德逃到麥加避難,回教紀元開始。


634年,穆罕默德以區區三、四千人的軍隊起兵,在接下來的一百年間,回教建立了一個橫跨中亞、北非及西班牙的大帝國。而回教的東征西討與擴大版圖,也帶動了東西各種文化的交流。


650年,《可蘭經》以阿拉伯文字記錄下來。


第七世紀,造紙術由朝鮮傳入日本。
605年,隋煬帝即位,「乃發使四出,搜天下書籍與讖緯相涉者,皆焚之,為吏所糾者至死」。


618年,隋朝禁軍將領宇文化及攻入皇宮,燒毀三十七萬卷圖書。


622年,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將隋朝政府藏書以水運運往首都長安,中途觸礁船沉,僅存八萬卷圖書。開元時期,唐朝並將甲乙丙丁四部書各藏於一庫,「置知書官八人分掌之。凡四部庫書,兩京各一本,共一十二萬五千九百六十卷」。


貞觀年間(627-649年),唐太宗為轉移儒士們對玄武門之變的注意力,以及消耗隋朝舊臣的心力,而命孔穎達等人修撰《五經正義》,經兩次刊定後,於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頒行天下。除此外,魏徵更為唐太宗編纂《群書治要》,而玄奘於貞觀十九年正月從印度取經回國後,於長安受到唐太宗召見,並受命將沿途所見所聞撰修為西域傳,並召集許多僧人於長安弘福寺,由朝廷供給所需翻譯佛經。


〈隋唐嘉話.中〉:
  高開道作亂幽州,矢陷其頰,召醫使出之,對以鏃深不可出,則俾斬之。又召一人,如前對,則又斬之。又召一人如前,曰:「可出,然王須忍痛。」因鈹面鑿骨,置楔於其間,骨裂開寸餘,抽出箭鏃。開道奏伎進膳不輟。


8 717年,日本人吉備真備奉命前往中國留學(唐玄宗年間),共歷時十八年,回國時將《孫子兵法》等十數種兵法帶回了日本,是中國兵法傳入日本的開端,同時也是日本兵學的濫觴。


715年,英國人萊斯布里吉(John Lethbridge)發明皮革製成的潛水衣,潛水衣容納了約三十分鐘的氧氣,最深可下潛到30尺的深度。人類對於水下世界的探索開始得到延展。


第八世紀中葉,日本人發明日文片假名、平假名。


768年,查里曼成為法蘭克國王,想要重振羅馬帝國雄風,800年時,被封為西羅馬帝國國王。查里曼重視文化與教育,請學者制定一種特別的加洛林書寫字體。每個字相互獨立,是後來羅馬體的源頭。查里曼大帝有鑑於各種手抄本書籍不免疏漏,並且以訛傳訛,為了正本清源,因此要僧侶鑒別出各種書籍最早最權威的版本,然後根據這個版本,用他所制定的加洛林字體,精心謄寫,並打上特殊標記,表示這是精確複製的版本。
大唐律法〈唐律疏議.職制律〉規定:「諸玄象器物、天文、圖書、讖書、兵書、七曜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違者徒二年。」此後,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年)以及後周太祖廣順三年(953年)、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都再重申此一規定,但兵書都已不在禁書之列。


唐朝開國後,因與老子李耳同為李姓而推崇道家、道教與玄學。至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在位)時,廣收道書,按陸修靜三洞分類法,將道書分為「洞真、洞神、洞玄」各十二部,共計3744卷,稱為《開元道藏》。


〈朝野僉載.補輯〉:
  唐魚思咺有沈思,極巧。上欲造匭,召工匠,無人作得者。咺應制為之,甚合規矩,遂用之。無何,有人投匭言咺,云徐敬業在揚州反,咺為敬業作刀輪以衝陣,殺傷官軍甚眾。推問具承,誅之。為法自斃,乃至於此。


唐代宗大曆十二年(777年),顏真卿編成《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有似於今日之辭典式百科全書與資料彙編,明朝的《永樂大典》所採用的編纂方式即與此同。
9 第九世紀,造紙術由中國傳入大馬士革,十一世紀傳到埃及,之後再傳到西班牙。 安史之亂使唐朝開國至唐玄宗以來政府藏書「亡散殆盡」,至肅宗與代宗時,因崇重儒術,又重金訪購書籍。至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年)共集得四部書至56,476卷。然而到了唐僖宗廣明年間(880-881年),因發生黃巢之亂,使兩京再度淪陷,舊時藏書因而「尺簡無存」。唐昭宗繼位後再次訪購書籍,只收得二萬餘卷。


唐文宗於835年命鄭覃主持開雕《周易》、《尚書》及《毛詩》等經書於石碑上,於837年竣工,稱為開成石經。「每石七八層、高七八尺、廣三四尺不等」。後來五代蜀主孟昶又刻十經於石碑上,歷時八年而成,稱為蜀石經。兩者皆對古文獻的保存與推廣起過一定的作用。


在唐代發明雕版印刷之後,出現了一些新的裝訂方法,但是到宋代出現「蝴蝶裝」(書本打開後左右兩頁像是蝴蝶一般之謂),才定下書籍的裝訂型態。
0



11 突厥人馬赫穆德.喀什噶爾(1008-1105年)以阿拉伯文字編成《突厥語大詞典》。


坎特伯里大主教聖安瑟倫(Anselm1033-1109年)創立研究基督教教義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1095年,為了解救被土耳其人佔領的耶路撒冷,十字軍東征開始。前後共進行了八次,直到1291年結束,長達兩個世紀。


十一世紀,倫巴底的帕皮亞斯(Papias)編纂了一部拉丁文詞典,其中已有許多現代詞典的樣貌。阿維森納融合希波克拉底、蓋倫的醫學以及亞里斯多德的生物學,撰成了《醫典》,成為日後阿拉伯與西方世界的醫學經典。
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兄長趙匡胤的皇位,他為淡化殺兄篡位謠言與轉移儒士們的注意力,而將太祖舊臣置於「館閣」之中,令其編纂《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及《文苑英華》等書。並命人將收集到的七千餘卷道家書籍編為《道藏》,至宋真宗時經王欽若等校訂增補完成,賜名為《寶文統錄》。又後經張君房增補重修,依三洞四輔分類法分類,至天禧三年(1019年)完成,稱為《大宋天宮寶藏》。


北宋仁宗趙禎(1023-1063年在位)與神宗趙頊(1068-1085年在位)陸續下詔整理兵書,最終於元豐三年(1080年),詔國子司業朱服、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孫子》、《李靖問對》等七書,至元豐六年(1083年)結束,將七書頒定為「武經」,鏤板刊印。武經七書從此成為軍事人員的基本教材。


1066年,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歷時18年而成。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而其副產品《涑水紀聞》日後則因禁毀野史事件而遭禁。


1079年,因蘇軾作詩諷刺王安石變法,而被拘提到御史台受審,受牽連者有蘇轍、黃庭堅、司馬光等人,史上稱為「烏台詩案」。


1088年,沈括退隱於「夢溪園」,此後八年間陸續完成科學著作《夢溪筆談》、《續筆談》、《補筆談》等書,在《夢溪筆談》中沈括系統地介紹了「指南針」的製造技術,並發現「磁偏角」現象。〈宋史.沈括傳〉稱:「括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曆、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被後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12 十二世紀,希臘《文字源大詞典》編纂完成。 宋徽宗趙佶(1101-1125年在位)自封為「道君皇帝」,崇道排佛,下詔將寺院改稱道觀、和尚改稱德士、尼姑改稱女德,並修增舊有《道藏》而成《政和萬壽道藏》,共計5481卷。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攻陷汴京,宋朝歷代收集之圖書首遭浩劫。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歷來政府藏書又毀於一旦。


宋高宗(1127-1161在位)時期,三次禁絕私人撰著與收藏野史。


宋朝時也發展出了「道學」,主要是由理學與心學所組成。理學發源於北宋的周敦頤、張載與程顥、程頤,大成於南宋的朱熹,著力於研究聖人之道;心學發源於南宋陸九淵,大成於明代王陽明。是日後清朝滅亡前讀書人的精神桎梏,也被統稱為宋明理學。


金章宗於明昌元年(1190年)命孫道明等訪求道書,編為《大金玄都寶藏》,共計6455卷。
13 十三世紀,基督教成立「宗教法庭」,以迫害任何宣揚不符合宗教教義知識的異端份子,直到十九世紀因此而死者達50萬人以上。同時,《聖經》的語詞索引,開始使用字序索引編目法。同時,巴布士(Joannes Balbus Januensis)編輯了中世紀最具權威的百科詞典《正典》。


十三世紀中期,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傳入高麗,朝鮮最早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


中世紀早期歐洲的圖書館採用三藝、四學的類目來分類圖書,三藝指「語法、邏輯和修辭」,四學指「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


眼鏡的出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十三世紀義大利人發明的,一種說是中國人發明之後傳入西方。
邱處機於元太宗九年(1237年),命弟子秦志安等於平陽玄都觀重修《道藏》,稱為《玄都道藏》。元憲宗、元世祖時,佛道相爭,元憲宗五年(1255年),道士李志常與少林長老辯論失敗,憲宗於是下令焚毀詆毀佛教之道書。元世祖至元年間,道教又於《老子化胡經》一事上辯論失敗,忽必烈於是下詔真人祁志誠除《道德經》外,餘皆焚毀,《玄都道藏》因而亡佚。


1298年,王禎改進畢昇的膠泥活字,創造了木活字。並耗時15年寫作《農書》,而將記載木活字印刷術的論文〈造活字印書法〉附於此書之後。


而此時期刊印的書籍則稱為宋版書,因其校勘精、刻工佳、書寫好、紙墨良、款式行幅講究,而被歷代藏書家所極力推崇。清代藏書家黃丕烈即因著迷宋版書而被雅稱為「佞宋」並自誇「百宋一廛」,其後的陸心源為了壓倒黃丕烈也極力搜求宋版書,並將藏書樓命名為「皕宋樓」。
14 1302年,羅馬教會判處義大利文學家但丁(1265-1321)終身流放。


明太祖於元惠宗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下詔訪求遺書,以消弭儒士們對其明朝的反抗聲浪。及天下大定之後,又興文字獄,以禁書生之口。
15 1455年,古騰堡在歐洲發展了活版印刷,五年後印製巴布士(Joannes Balbus)的《天主教義》(Catholicon),是歐洲第一本以印刷方式出版的詞典。


達文西(1452-1519年)最早提出把人造鏡片直接放在眼球表面以矯正視力的構想。到1887年,德國眼科醫生費克(Adolf Eugen Fick)製造出首批隱形眼鏡鏡片的模子,以及裝戴隱形眼鏡的方法。膠製隱形眼鏡則發明於1936年。


1490年,西班牙焚毀了一個藏有六千卷書的藏書樓。


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1497年,天主教教會發動宗教狂熱運動,以「色情與墮落」為由焚毀《十日談》與但丁等人的文學作品。同年,達伽瑪(Vasco da Gama)繞過非洲,找到印度。


十五世紀,韓國世宗大王發明韓文。
明成祖朱棣為轉移儒士們對其篡位一事的注意力,並滿足個人的讀書嗜好,下詔焚毀明惠帝一朝之史料,並於永樂初年(1403-1408年)命解縉等人編纂《永樂大典》。至永樂四年又命真人張宇初編校《道藏》,至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年(1445年)竣工,稱為《正統道藏》,共計5305卷。至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明神宗命天師張國祥等續補《道藏》竣工,稱為《萬曆續道藏》。


永樂年間(1403-1424年),鄭和下西洋,最遠曾到達非洲海岸。同時,科舉考試統一以《五經大全》與《四書大全》做為法定課本,程朱理學成了束縛讀書人思想的新武器。顧炎武就曾對八股取士批評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大明律》除規定「諸陰陽家偽造圖讖,釋老家私撰經文,凡以邪說左道誣民」之人都要受到懲處之外,更規定「諸陰陽家天文、圖讖、應禁之書,敢私藏者罪之。」那「應禁之書」就因為不曾明言,所以也就包含了無限的可能,而這對書籍的創作與刊行確實達到了有效的遏止。而從明成祖開始就以殺伐來禁止那些涉及褻瀆帝王聖賢的詩詞、戲曲、小說,到了明英宗禁《剪燈新話》與明神宗禁李卓吾的著作等達到了高峰。


明朝中葉以後,銅活字印刷發明。
16 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反對教會販售贖罪券,發動改教運動(Reformation)。1520年,教宗發出教諭,把路德的著作判為異端邪說,下令焚毀他的作品。路德則把教諭與一些過時的教會律例當眾焚燒,羅馬教廷立即開除路德教籍。


1519年,麥哲倫率領一支由200多人、五艘船隻組成的船隊,從西班牙賽維利亞城的港口出發,開始了環球遠洋探航。1521年,船隊抵達菲律賓時,麥哲倫死於與當地土著的一次衝突。次年,他的船員完成了人類第一次環球一周的航行,證明了地球確實是圓的。


比利時解剖學家維薩里(Andreae Vesalit1514-1564年)因發表《人體的解剖》而觸怒教會,被教會強迫前往耶路撒冷懺悔,中途逝世。西班牙學者賽爾維特(1511-1553年)因發表的《論基督教的復活》一書中提及人體結構以及血液循環機制,而遭宗教法庭判處死刑,用小火慢慢燒死,歷時二個小時。


1532年,法國作家拉伯雷(Francois Rabelais,)的《巨人傳》第二卷因宣揚文藝復興精神與攻擊經院哲學,被巴黎神學院宣布查禁,而參與出版此書的人都遭吊死焚屍的命運,只有作者本人僥倖逃走。


哥白尼(1473-1543年)歷時30年撰成《天體運行論》,提出太陽中心說,遭到教會攻擊,該書被列為禁書。


1545年,格斯納(Conrad Gesner1516-1565年)編制出版歐洲第一部大型書目《世界書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他將知識分為21大類,250個細目,書中按字序羅列1800個作者的著作、註釋與評價。


1559年,天主教會的羅馬異端裁判所出版了第一本《禁書索引》(Index Librorum Prohibitorum),列出幾百科神學作品和世俗著作,認為他們都會對羅馬天主教的信仰及道德造成危害。


1571年,庇護五世下令設立「禁書目錄部」,專門從事有關禁書目錄的編纂。教會不只頒發禁書目錄,而且著手燒書。


1596年,義大利僅一個地方就燒掉了一萬二千冊書。一個作家寫道:「到處都是燒書的大火,這情景使人想起了特洛伊大火,無論私人圖書館還是公共圖書館,無一倖免,有的館幾乎空了……」。
1596年,李時珍耗時30年撰成《本草綱目》一書。
17 1600年,布魯諾因為宣揚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


1609年,伽利略(1564-1642年)改良荷蘭眼鏡商發明的望遠鏡,以進行天文觀測,從而發現了太陽黑子與木星四衛。同時他也發明溫度計以測量溫度,並利用單擺的等時性來測量時間。


1616年,教皇保祿五世指示書籍審查部發表禁書令,將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與伽利略的相關著作都列入禁書名單。


英國哲學家培根(1561-1626年)著《新工具》,提倡用歸納法來認識自然界,並在書中批判了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及其中的邏輯學與三段論法。並為歸納的原理提出「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劇場假相」四相說,以及理解自然界的三種方式:「螞蟻式、蜘蛛式、蜜蜂式」,以及三表法。並從人類的心理特徵出發提出知識的分類體系,將知識分為三類:記憶知識(歷史)、想像知識(詩歌)、理性知識(哲學)。


1625年,顯微鏡誕生。1665年,虎克在自己的著作中,已經談及自己藉由顯微鏡以觀察跳蚤的經驗,人類對於微生物世界的探索也由此展開。


1635年,日本驅逐所有外國人,開始鎖國長達215年。


1641年,巴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年)發明手動計算機,能進行加減運算。


牛頓(1642-1727年)與萊布尼茲同時獨立發明微積分,並獨自發現萬有引力與運動定律,同時也是經典力學最重要的奠基者。


1694年,萊布尼茲完成「萊布尼茲計算器」(Leibniz Computer),具有反覆進行加法的功能。
1621年,茅元儀歷時15年完成長達240卷的《武備志》,是中國篇幅最大的一本兵書,同時他也是著名藏書家茅坤的孫子。茅坤的白華樓是明朝著名的藏書樓之一,他並編有《唐宋八大家文鈔》,對此後的文壇影響深遠。茅元儀則根據白華樓藏書編成《白華樓書目》,將書籍分為九學十部。九學:經、史、文、說、小、兵、類、數、外。九學再加上世學則稱為「十部」。


1623年,艾儒略撰《西學凡》,介紹歐洲辦學育才之法,是西方教育學傳入中國之始。湯若望著《遠鏡說》,是西洋光學傳入中國的第一部書。


1646年,清代內府刻印《滿文洪武要訓》,為現存最早的滿文印本。


1668年,康熙關閉山海關,封禁東三省;咸豐十年(1860),此禁取消。
18 1735年,林奈(1707-1778年)發表《自然系統》,將自然界分為:「動物界、植物界和礦物界」,首創以植物的性器官為依據的分類法,並提出「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


1751-1772年,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年)邀集孟德斯鳩、盧梭及伏爾泰等140名學者撰寫現代意義上的第一本《百科全書》,初版內文共17卷、圖11卷。


1768年,第一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在蘇格蘭推出。


1769年,瓦特改良蒸氣機,為工業革命揭開序幕。
1701年,陳夢雷開始編纂《古今圖書集成》,至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因卷帙浩繁而採用銅活字印刷。後由蔣廷錫修訂,為中國現存最大的一部類書。而正是因為漢字的數量過於龐大,因此造成活字印刷流程中的刻字(古代活字以刻字為主要製作方式,因此非常費工費時。)、儲字、檢字與歸字面臨困難,從而使活字印刷術最終無法在古代獲得廣泛使用。


清聖祖玄燁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命張玉書等人編撰字典,歷時六年而成,稱為《康熙字典》。該字典分為214個部首,共收字47,035字,是古代字書的大成之作。


黃虞稷為明末清初著名藏書樓千頃堂的主人,編有《千頃堂書目》,並於康熙十八年(1679)經由徐元文上疏推薦而共同參與纂修《明史》。而其《千頃堂書目》更成了〈明史.藝文志〉的底本,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將私家藏書目錄當成官修正史藝文書目底本的例子。而乾隆年間的知不足齋樓主人鮑廷博更在乾隆下詔編纂《四庫全書》時捐贈六百二十多種古籍,是當時捐贈書籍的大戶之一,並因此而得到乾隆御賜一部《古今圖書集成》。由此可見藏書家的影響力已經不僅止於民間了。


1718年,康熙用洋人之法測繪《皇輿全覽圖》,歷時十年而成,以西洋銅板刻印。又因天主教教皇敕令中國信徒不准祭拜祖宗,康熙就下令把教皇派來的公使送到澳門監禁。到雍正元年,更徹底把所有洋人都送往澳門監禁。中國自此與西方文化及知識隔絕兩百年。要到鴉片戰爭之後,才有所改變。


1736年,呂撫發明陰文正字泥字母,活字印刷從以活字直接印刷成書的形式轉換成以活字印製泥版後再以泥版印刷成書的形式。呂撫並首次提出「文章約刊三千餘字,古書約刊七千餘字」的說法。


清高宗弘曆(1736年至1795年在位)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於隔年設立「四庫全書」館,命紀昀、戴震等人編纂《四庫全書》。並於乾隆三十九年下令焚書,歷時近二十年。而從康熙、雍正以迄乾隆三朝,並大興文字獄,死者無數,為歷來之最。


乾隆年間,阮元在唐朝陸德明《經典釋文》的基礎上,編成《經籍纂詁》,是第一部彙集經傳子史的引證於一書的大型訓詁詞典。此外,乾隆更燒熔雍正時期曾經用來印製《古今圖書集成》的銅活字以用來鑄造錢幣。


乾隆、嘉慶時期,考據學派出現。考據學是相對於專講義理的宋學而言,除此外,針對其它關於文章、重視實證、重視漢儒經注、尊崇原始儒學、師法漢人鄭玄幾點而言,它又被稱為樸學、實學、漢學、左學、鄭學。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則是標誌此學派達於顛峰的代表人物。


平津館樓主孫星衍依據館藏書目編有《孫氏祠堂書目》,書籍分類首次跳脫《四庫全書總目》以來底定的四部框架,而將書籍分為十二類。直到百年之後,張之洞才又在《書目答問》中新增四部之外的叢書一部,而由顧修於1799年編成的收書161種的《匯刻書目》則是第一本叢書目錄。


1791年,程偉元將曹雪芹、高鶚所撰《紅樓夢》120回本,首次用活字排印出版,被稱為「程甲本」。
19 1808年,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遭教會與政府因有礙道德風化而禁止。


1831年,法拉第發明發電機。


歌德(1749-1832年)耗時60年撰寫《浮士德》,同時他也是將德國文學推向高峰的關鍵人物。


1832年,法國物理學家卡諾(N.L.Sadi Carnot1796-1832年)感染流行性霍亂,依防疫條例,需將其遺物盡數焚毀。這幾乎將他對熱力學的研究手稿付之一炬,而使物理學界在這方面的相關研究延遲了十幾年的歷程。


1834年,巴貝奇利用穿孔卡片的自動控制功能設計出分析機模型,是電腦的先驅。


1850年,考古學家在亞述古都尼尼微(Nineveh)廢墟發現了藏有二千多塊楔形文字泥版的房間,據推斷為前七世紀時亞述國巴尼巴(Assurbani-pal)王朝的政府藏書。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因書中自然選擇的進化論,而觸怒教會,被紅衣主教稱為「畜生哲學」。1925年,美國中學教師斯柯普斯因宣揚達爾文進化論,而被法院判處有罪。


1867年,馬克斯發表《資本論》,索利斯(C.L. Sholes)發明打字機,同年,盲人點字書出現。


1868年,日本新政府宣佈江戶改為東京,天皇睦仁即位,改年號為「明治」,並開始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1907年)提出元素周期律與第一張元素周期表。


1876年,美國圖書館學家杜威提出「十進制分類法」(DDC)。此分類法以數字為分類標記,以字序為排列順序,除此外,杜威也將圖書排架的方式從原來的固定排架改為依據圖書類號來排列的方式。


1879年,愛迪生發明電燈。同年,德國人馮特(Wundt)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座心理實驗室,開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心理現象,使心理學脫離哲學,因而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1884年,自來水鋼筆出現。


1895年,倫琴(Wilhelm Roentgen1845-1923年)發現X射線。
1807年,來華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開始在澳門雇人刻製中文活字字模以鑄造鉛活字,是用西方鉛活字技術製造中文活字的開端。後來印製的《馬禮遜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是中國首次使用西方鉛活字印書的開端。


1843年,根據《南京條約》與《五口通商章程》的約定,上海成為對外通商口岸。而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也在此地開辦「墨海書館」(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Press),首次使用機械印刷設備印製書籍。


1859年,美國印刷技師姜別利(William Gamble)在寧波美華書館改進中文活字規格,定出七種標準,奠定了中文鉛字制度的基礎。


1860年,新教教士在上海創立美華印書館,近代機器印刷輸入中國。


1862年,清廷在北京設立同文館,翻譯出版西方著作。


1897年,夏瑞芳、鮑咸恩、鮑咸昌、高鳳池等在上海創辦商務印書館,揭開中國現代出版之序幕。


1898年,嚴復翻譯《天演論》。張之洞發表《勸學篇》,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西學之中,再分「西政」與「西藝」,而「西政急於西藝」,當時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西洋知識與文化,這種主張雖然有其迫於時勢的理由,但也從本質上造成了「中學」與「西學」的割裂,以及「西政」與「西藝」的斷章取義,深刻影響其後的中國教育與閱讀觀念。


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因患痢疾而服食摻有「龍骨」(甲骨)的藥劑,而發現了甲骨文。
0 1900年,普朗克(1858-1947年)提出量子理論,1918年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光量子假說。1924年,玻爾發表〈關於量子力學〉,首次提出「量子力學」的概念。三人成為量子理論的奠基人。


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1862-1943年)在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演講《數學問題》,提出了著名的23個數學問題,成為二十世紀眾多數學家傾全力研究的對象。


1903年,萊特兄弟第一次飛行。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特殊相對論。


1910年,魏格納(Alfred Wegener1880-1930年)首次提出大陸飄移說。羅素與懷特海發表三卷本《數學原理》,為數學提供了嶄新的方法論。


1914年,發現昆蟲目「蛩蠊目」,曾經被公認為是最後一個昆蟲目。


1927年,海森堡提出測不準關係,玻爾提出互補原理。


1931年,哥德爾提出不完備定理,徹底摧毀了希爾伯特想要證明一般的公理化系統具有完備性的計畫。


1933年,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發明「冒號分類法」。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開始對德國境內的知識份子進行恐怖迫害與殺戮。同年,德國政府發表禁書目錄,並於510日在德國境內各大城市進行焚書。


1938年,發明原子筆。


1943年,在美國軍方的支持下,由莫克利(John Mauchly)與艾克特(Presper Eckert)兩人率領小組人員花了三年時間,合力研發出世界第一台電腦「ENIAC(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圖靈(1912-1954年)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盟軍破解了德國密碼系統「Enigma」,為盟軍的勝利提供了絕大的幫助。此後並提出著名的「圖靈試驗」以用來檢驗機器是否具備了人類的智能,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先驅之一。


1946年,馮紐曼(1903-1957年)提出「EDVAC」方案,提議以二進制取代十進制,並將程序當成數據予以儲存的想法。1949年,在〈複雜的自動控制原理與組織〉論文中則提出電腦程序的複製概念。這些都使得電腦的運算速度獲得巨大的提升,而這樣的一個概念也是日後電腦的設計原型,被稱為馮紐曼架構。


194810月,夏農(1916-2001年)於《貝爾系統技術學報》上發表《通信的數學原理》,因此成為信息論的創始人。同年,維納發表《控制論》,並提出著名的「負反饋」概念。同年,貝塔朗菲發表《生命問題》,提出他的一般系統論。以上三種理論,標誌著系統論的誕生,並被稱為系統論的「老三論」。


1949年,貝都因牧羊人發現《死海古卷》。


50年代初,美國盧恩首次將計算機用於關鍵詞索引的編制。


1953年,華森(J.W. Watson)和克里克(F. H. Crick)發現DNA的雙螺旋結構。


1954年,李約瑟出版《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日後,並提出著名的李約瑟猜想。


1957年,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首次成功乘太空船環繞地球89分鐘。1969年,美國人阿姆斯壯乘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


1958年,發明數據機(Modem)與積體電路(IC)。


1965年,美國柏克萊大學系統理論教授柴德(Lotfi Zadeh)提出了「模糊邏輯(fuzzy logic)」的概念,也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開闢了另一條途徑。


1968年,英格巴第一次展示滑鼠(Mouse),ARPANET開始網際網路的時代。1971 年傳送第一封電子郵件。


1969年,普里戈金提出「耗散結構理論」。1971年,哈肯發表《協同學:一門協作的學說》,提出協同理論。1972年,托姆發表《結構穩定性和形態發生學》,提出突變理論。三者被稱為系統論的「新三論」。而系統論則被譽為是繼相對論與量子論之後,最重要的理論。


1970年,數學家庫德(E. F. Codd)博士提出關聯式資料庫的概念。


1971年,Intel製造出第一顆微處理器「The Intel 4004」。


1977年,美國航海家2號成為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探測衛星。1979年到達木星,1981年到達土星,1986年到達天王星,1989年到達海王星。


1977年,Apple II問世,正式開啟個人電腦時代。1981年,第一台手提個人電腦「Osborne 1」上市,重24磅。


1981年,日本開始進行為期十年的第五代電腦計畫,希望設計出能處理自然語言與具備人工智慧的超級平行電腦,最後以失敗告終。


1986年,科恩(Fred Cohen)在其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電腦病毒的嚴格數學定義,被稱為電腦病毒之父。


1989年,文學家魯西迪(Salm an Rushdie)因發表《魔鬼詩篇》而遭何梅尼下達格殺令,直到1996年格殺令撤消後,魯西迪才得返回印度。


1990425日,在歐洲太空總署(ESA)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合作下,第一架太空天文望遠鏡「哈伯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發射升空,從此使人類的視野獲得深廣的延展,而對於太空的深刻認知也由此展開。


1990年,蒙特利大學學生尹塔吉(Alan Emtage)發明第一個搜尋引擎「Archie」。同年,提姆.柏納李(Tim Berners-Lee)把網路帶入WWW時代,網路才開始日益普及。


1992年,由柯漢(Daniel Cohen)領導的法國研究隊伍完成了一個有二十三對人類染色體的基因圖譜,對找出跟遺傳有關的疾病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19936月,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Wiles)公布了長達200頁、世界上只有幾百個專家能理解的證明,證明了費瑪最後定理。


1994年,史丹福大學博士生楊致遠與菲羅(David Filo)合力創辦「Yahoo」。


1995年,貝佐斯(Jeff Bezos)創立全球第一間網路書店「亞瑪遜書店(Amazon)」。


1997年,無人探測器「Mars Pathfinder」登陸火星。複製羊「桃莉」在英國誕生。


1900年,發現敦煌遺書。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民國元年李煜瀛(1881-l973年)與吳稚暉等人成立「留法儉學會」,李煜瀛同時也是第一個將法國《百科全書》引進中國的人,他並於民國十六年在第七十四次中央政治會議中提出設立「中央研究院案」,並與蔡元培及張人傑兩人合作起草中央研究院組織法。畢生致力於將世界文明引進中國。(紅字)


191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辭海》,開了中文「百科辭典」的先河。


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文言與白話之爭由此展開。同年,錢玄同在《新青年》上,刊載致陳獨秀的公開信,首次提出漢字書寫「豎改橫」的見解。


1919年,五四運動,將西方民主與科學思想引進中國。同時,文白之爭進入高潮,同時還有注音字母與國語羅馬字之爭。


王國維(1877-1927年)於1917年在《殷卜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中,運用出土甲骨所記載的文字與內容考證並糾正了《史記》中關於商朝王室世系的一些問題,並首次提出了同時利用地下文獻與地上文獻的交互考證方法也即「二重證據法」,因而被譽為新史學的奠基人。並於1920年前後在敦煌遺書《雲謠集》上,發現了失傳已久的《秦婦吟》。(紅字)


1925年,成立故宮博物院,內分古物、圖書兩館,圖書館又由圖書、文獻兩部分組成。1928年,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故宮正式成為政府機構,院下分設古物、圖書、文獻三館。


1931年,瞿秋白、吳玉章等創制「拉丁化新文字」,此後又有「大眾語運動」。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並從北平故宮運出了百分之二十二的珍貴文物。1968,台灣故宮將典藏文物單位擴編為器物、書畫、圖書文獻三處。1970年,又在文獻處下增設圖書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台灣爆發四六事件,五月一日,陳誠宣布台灣地區軍事戒嚴;七月,實施公務員連坐保證制度,發布《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五0年代,台灣進入白色恐怖時代。(紅字)


1958年,中共人大通過「漢語拼音方案」。


1960年代起,台灣出現赴美留學熱潮,三十年後大陸也出現了同樣的留美熱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使教育處於停滯狀態達十年之久。數不盡的書籍化為灰燼,固有文化遭到極大的破壞,是中國文化的浩劫,也是人類文明的浩劫。(紅字)


1972年,在銀雀山漢墓中發掘出許多古代典籍,其中兵書佔了很大的比例。除了《孫子兵法》之外,尚有《尉繚子》、《六韜》以及失傳二千多年的《孫臏兵法》及《地典》,還有從未聽聞的「〈守法〉、〈守令〉十三篇」等。


1973年,馬王堆漢墓出土《周易》、《老子》甲乙種以及許多醫學書籍等等從未見載的古籍。


1974年,發現秦始皇兵馬俑,使沈睡於地下達二千多年的文物再次重現於世人面前。


1979年,朱邦復公布「倉頡輸入法」,次年與宏碁電腦合作推出「天龍中文電腦」,開啟中文電腦時代。


1981年,中國首次用火箭將三顆不同用途的空間物理探測衛星送入太空。


1985年,大陸終研發出能夠處理中文的電腦「長城0520微機」,使用區位碼為輸入法則。


1986年,大陸發表《簡化字總表》。1988年,發表《常用字表》、《通用字表》。


1993年,郭店楚墓出土《老子》、〈太一生水〉、〈緇衣〉、〈五行〉等等竹簡。


1996年,長沙走馬樓出土三國時期十幾萬枚有關吳國政經、租稅、戶籍文獻之竹簡。
21 2002年,博士研究生宗波羅(Oliver Zompro)發現螳[虫脩]目(Mantophasmatodea),距離1914年發現公認的最後一個昆蟲目「蛩蠊目」,已經間隔了將近九十年。


2003年,中、美、英、日、法、德六國共同研究的所有人類基因圖譜排序宣告完成。
2000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得不知何時何地出土的戰國竹簡,共計有《易經》、《詩論》、《魯邦大旱》、《孔子閒居》、《樂書》、《性情論》、《曾子》、《彭祖》、《樂禮》等八十一種古籍。


20014月,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開始對位於廣東省陽江海域的「南海一號」宋代商船進行大規模考古調查與打撈,並成立專責小組「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南海一號」的發現被譽為可與秦始皇兵馬俑、敦煌與甲骨的發現相提並論,甚至可能因此成立「海上絲路之學」。


2002年,香港文化傳信與IBM合作成功研發出全球第一顆中文Linux單晶片CPU,同時它也是當時唯一採用32位元(bit)結構的中文單晶片。CPU內含朱邦復設計的中文字形產生技術,不僅可以組合超過六萬個漢字的字形,同時也使中文的使用不再依附於PC作業系統,因而解決了絕大部分的中文應用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