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孫臏兵法》白話譯註

《孫臏兵法》白話譯註(節選)

《孫臏兵法》竹簡於1972年出土,這本失傳已久的書才重見天日。這裡只是非常早期的節錄本,若對孫臏或《孫臏兵法》有興趣的讀者,可考慮購買《孫臏考》或《孫臏兵法:白話節譯本》


〈見威王〉
〈孫臏兵法.見威王〉
  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非所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後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註一〕,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
  〔註一〕委:委積、糧食、物資;薪材米糧的存量,多者曰積,少者曰委。
〔譯〕
  打勝仗,就能挽救瀕於滅亡的國家而延續將要斷絕的世系;打敗仗,就會割讓國土而危及國家。因此,關於戰爭的一切是不可以不明察的啊!然而好戰的人將會滅亡,而貪求勝利的人將會遭受侮辱。戰爭不是好玩的東西,而勝利也不是可以貪求的對象啊!事情準備妥當之後才開始行動:因此城池的規模雖小卻能防守穩固的,這是因為預備了充足的物資;士卒雖少卻又力量強大的,這是因為我方是正義的一方。如果防守而沒有物資,發動戰爭卻不符合正義,那麼天下是沒有可以因此而得以穩固與強大的國家的。
〈孫臏兵法.見威王〉
  德不若五帝〔註一〕,而能不及三王〔註二〕,知(智)不若周公〔註三〕,曰:我將欲責(積)仁義,式禮樂〔註四〕,垂衣常(裳),以禁爭挩(奪)。此堯、舜〔註五〕非弗欲也,不可得,故舉兵繩之。
  〔註一〕五帝:古時候的五位帝王,有數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又如〈孫子兵法.行軍〉:「凡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據銀雀山出土漢墓竹簡〈黃帝伐赤帝〉可知指:青、赤、黃、白、黑五帝。
  〔註二〕三王:古時候的三位開國君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註三〕周公:姓姬名旦,周朝開國與輔佐功臣。
  〔註四〕式禮樂:式,效法。全句意指效法禮樂。
  〔註五〕堯、舜:堯,唐堯;舜,虞舜。古時候的兩位聖王。
〔譯〕
  德行不如古時候的五位帝王,而能力不及古時候的三位開國君主,智慧不如周公姬旦,卻說:我想要累積仁義,效法禮樂,用垂下衣裳的動作,來禁止爭奪的行徑。這種事情,堯與舜並不是不想要,是根本做不到,所以才藉由發動戰爭來制止他們的爭奪行徑啊!
〈威王問〉
〈孫臏兵法.威王問〉
  田忌曰:「賞罰者,兵之急者邪?」孫子曰:「非。夫賞者,所以喜眾,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田忌曰:「權、勢、謀、詐,兵之急者邪?」孫子曰:「非也。夫權者,所以聚眾也。勢者,所以令士必鬥也。謀者,所以令敵無備也。詐者,所以困敵也。可以益勝,非其急者也。」
〔譯〕
  田忌問說:「賞罰是軍隊最緊要的事情嗎?」孫臏回答說:「不是。所謂賞賜,是用來討好眾人,令士卒忘記死亡的;所謂刑罰,是用來導正亂象,令士卒畏懼上級的。兩者都對取得勝利有所幫助,但卻不是最緊要的事情啊。」
  田忌又問說:「那麼權力、形勢、謀略、欺詐,這四件事是軍隊最緊要的事情嗎?」孫臏回答說:「不是。所謂的權力,是用來聚集軍隊的。所謂的形勢,是用來令士卒一定戰鬥的。所謂的謀略,是用來令敵人沒有防備的。所謂的欺詐,是用來困住敵人的。四者都對取得勝利有所幫助,但卻不是最緊要的事情啊!」
〈孫臏兵法.威王問〉
  必攻不守〔註一〕,兵之急者也。
  〔註一〕必攻不守:一般的學者都將此句誤解為「必攻與不守」,謬之極矣!〈孫子兵法.實虛〉:「攻而必取,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所守;善守者,敵不知所攻。」而〈管子.幼官〉:「明必勝,則慈者勇;器無方,則愚者智;攻不守,則拙者巧,數也。」〈墨子.雜守〉則有:「凡不守者有五」的說法並對所謂的五種「不守」的情況提出描述。由此可知,「必攻不守」是指一定要趁敵人沒有防守的時候加以攻擊之意。
〔譯〕
  一定要趁敵人沒有防守的時候加以攻擊,這是軍隊最緊要的事情啊!
〈孫臏兵法.威王問〉
  明主、知道之將,不以眾卒幾功。
〔譯〕
  賢明的君主、知道戰爭規律的將帥,都不會用犧牲眾多士卒性命的方式來換取功績。
〈孫臏兵法.威王問〉
  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
〔譯〕
  用兵而沒有防備的人定要受傷,窮兵黷武的人必會滅亡。
〈篡(選)卒〉
〈孫臏兵法.篡(選)卒〉
  兵之勝在於篡(選)卒,其勇在於制,其巧在於勢,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歸〔註一〕,其強在於休民,其傷在於數戰。
  〔註一〕亟歸:亟,快速、迅速。全句意指快速的歸國。歸國是因為達到了目的,因此在此引伸為快速的結束戰爭。
〔譯〕
  戰爭,作戰取勝之道來源於精選士卒,士卒的勇氣來源於法制嚴明,作戰靈活機動來源於善用形勢,殺傷力強來源於執行賞罰公正誠信,德行的取得來源於遵從戰爭規律而不亂殺人,國家的富裕來源於迅速的結束戰爭,國家的強大來源於使人民得到足夠的休養,國家的損傷來源於頻繁的作戰。
〈孫臏兵法.篡(選)卒〉
  孫子曰:恒勝有五:得主剸(專)制〔註一〕,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糧(量)適(敵)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御將〔註二〕,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註三〕,不勝。
  不用間,不勝。不得眾,不勝。
  〔註一〕得主專制:專,專一。制,制定、裁制。全句意指得到君主的全權委任。
  〔註二〕御將:君主駕馭將帥。
  〔註三〕乖將:乖,背離。將帥彼此背離,猶如說將帥彼此不和。
〔譯〕
  孫子說:經常取勝大抵是因為具備了五種可能的條件:得到君主的全權委任,能取勝。知道戰爭規律,能取勝。得到眾人擁護,能取勝。左右之人和睦相處,能取勝。度量敵人、知曉地形,能取勝。
  孫子說:經常失敗大抵是因為具備了五種可能的條件:將帥受到君主的牽制,不能取勝。不知道戰爭規律,不能取勝。將帥彼此不和,不能取勝。不用間諜,不能取勝。得不到眾人的擁護,不能取勝。
〈孫臏兵法.篡(選)卒〉
  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賞。安敢?敢去不善。不忠於王,不敢用其兵。不信於賞,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註一〕
  〔註一〕這些內容又可見於:〈說苑.政理〉:「董安于治晉陽,問政於蹇老。蹇老曰:『曰忠,曰信,曰敢。』董安于曰:『安忠乎?』曰:『忠於主。』曰:『安信乎?』曰:『信於令。』曰:『安敢乎?』曰:『敢於不善人。』董安于曰:『此三者足矣。』」及〈群書治要.呂氏春秋〉:「吳起行,魏武侯自送之,曰:『先生將何以治西河?』對曰:『以忠,以信,以勇,以敢。』武侯曰:『安忠?』曰:『忠君。』『安信?』曰:『信民。』『安勇?』曰:『勇去不肖。』『安敢?』曰:『敢用賢。』武侯曰:『四者足矣。』」董安于又叫做董閼于,是趙簡子的臣子,〈韓非子.十過〉記載其藏物資於民的策略又見於〈淮南子.人間〉記載之西門豹事例,而西門豹則是魏文侯的臣子;吳起原也是在魏文侯時期進入魏國任職,魏武侯則是魏文侯的兒子與王位繼承人。魏武侯之後則由魏惠王即位,孫臏正是在此時期打敗龐涓、大敗魏國的。那麼究竟是誰先說的,或者是同一時代的共識,今都已不可考。又唐朝魏徵所輯〈群書治要.呂氏春秋〉此段文字不見於今本《呂氏春秋》。
〔譯〕
  一叫做「信」,二叫做「忠」,三叫做「敢」。對誰忠心?對君主忠心。什麼要講信用?賞賜要講信用。敢於做什麼?敢於去除不善之人。不忠於君主,不敢使用他的軍隊。
  賞賜不守信用,士卒就不會擁護他。不敢去除不善之人,士卒就不會對他感到畏懼。
〈月戰〉
〈孫臏兵法.月戰〉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央(殃)。
〔譯〕
  天時、地利、人和,三項條件無法取得,雖然取得勝利也有災殃!
〈八陣〉
〈孫臏兵法.八陣〉
  知(智),不足將兵,自恃也〔註一〕。勇,不足將兵,自廣也〔註二〕。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註三〕。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請(情),陳(陣)則知八陳(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靜),此王者之將也。
  〔註一〕知(智),不足將兵,自恃也:此句與下二句,有將之斷句為: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實則審查下文有「唯知道」,可知「不足」應與「將兵」連讀,「智,勇,不知道、數戰」三種情況之所以「不足將兵」,各自的原因分別為「自恃,自廣,幸」。全句意指,智慧卻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自恃的緣故。
  〔註二〕自廣也:廣,拓廣、拓大。自廣意指,自己擴大自己,猶如說自大。
  〔註三〕幸也:幸,有僥倖、偶然的意思。與數相對而言。數與幸對言時,有規律、必然的意思。
〔譯〕
  智慧,卻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自恃的緣故!勇敢,卻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自大的緣故!不知道戰爭的規律,即使參與過數次的戰爭,也不足以帶領軍隊,這是因為他的勝利都是僥倖得來的緣故!因此安定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擴大擁有萬輛戰車的君王的勢力,保全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其人民的性命的,唯有知道戰爭規律的人才辦得到啊!知道戰爭規律的人,上知天的規律,下知地的規律;對內得到民眾的擁護,對外知曉敵人的內情;列陣則知道八陣的方法,看到勝利的機會才會前進作戰,看不到勝利的機會就保持靜默,這就是王者的將帥啊!
〈孫臏兵法.八陣〉
  敵弱以亂〔註一〕,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
  〔註一〕弱以亂:弱且亂。
〔譯〕
  敵人衰弱且秩序混亂,先收拾其精銳部隊,其餘將手到擒來;敵人強盛且秩序嚴整,先引誘其較弱的部隊來攻,以求先行擾亂其整體秩序。
〈勢備〉
〈孫臏兵法.勢備〉
  夫陷(含)齒戴角,前蚤(爪)後鋸(距),喜而合,怒而鬥,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無天兵者自為備,聖人之事也。
〔譯〕
  上天賦予動物們天生的武器:或者口長齒、或者頭戴角,或者前有爪、或者後有蹄,喜歡的時候就在一起,發怒的時候就互相爭鬥,這是自然之道,是無法制止的啊!所以沒有被上天賦予武器的人們要自行備妥武器,這是聖人也要做的事情啊!
〈孫臏兵法.勢備〉
  何以知弓奴(弩)之為勢也?發於肩應(膺)〔註一〕之間,殺人百步之外,不識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埶(勢)也。
  〔註一〕應(膺):借為膺,胸部的意思。
〔譯〕
  何以知道弓弩就像是一種形勢呢?因為弓弩在肩胸之間發射而出,卻能殺人於百步之外,而死者到死都還不明白弓箭是從何處射來的!所以說:弓弩,就像是一種形勢啊!
〈孫臏兵法.勢備〉
  凡兵之道四:曰陳(陣),曰埶(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孟(猛)將也。
〔譯〕
  用兵有四項規律:叫做「陣法」,叫做「形勢」,叫做「變化」,叫做「權衡」。掌握這四種規律,就能擊破強敵、捕獲猛將了!
〈殺士〉
〈孫臏兵法.殺士〉
  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註一)。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
  〔註一〕離:離、罹、羅,三字古音相同,可以彼此通假、借用。離通羅,指網羅之意。
〔譯〕
  知道士人可以信任,不要令敵人網羅他!有必勝的把握才進行戰鬥,不要令敵人獲知背後的原因!
〈延氣〉
〈孫臏兵法.延氣〉
  孫子曰:合軍聚眾,〔務在激氣〕。復徙合軍〔註一〕,務在治兵利氣〔註二〕。臨竟(境)近適(敵),務在癘(厲)氣。戰日有期,務在斷氣。今日將戰,務在水正(延)氣。
  〔註一〕復徙合軍:復,回復。徙,遷徙。復徙,猶如說再次、繼續行軍。合軍,會合軍隊。復徙的目的是合軍,已經有別於第一次的「合軍聚眾」的用意,因此所要致力從事的事情也有所不同。
  〔註二〕治兵利氣:治,整治。兵,兵器、武器、裝備。利,鋒利。氣,士氣、氣勢。利氣,意指使氣勢鋒利,猶如說增強銳利的氣勢。利氣是治兵的效果。
〔譯〕
  孫子說:會合軍隊,聚集士卒,應該致力於激發士氣。繼續行軍,開赴會合的地點,應該致力於整治裝備以增強銳利的氣勢。瀕臨敵境,接近敵人,應該致力於砥礪士氣。作戰日期已經確定,應該致力於斷絕士氣。今日就要交戰,應該致力於延續士氣。
〈官一〉
〈孫臏兵法.官一〉
  不意侍(待)卒〔註一〕,所以昧戰也。
  〔註一〕不意侍(待)卒:不意,沒有想到。沒有想到自然沒有戒備。因此可引伸為沒有警戒、戒備。待卒,等待我方的敵卒,意即埋伏著的敵軍。
〔譯〕
  沒有隨時警戒埋伏著的敵軍,這根本就是閉著眼睛在作戰啊!
〈孫臏兵法.官一〉
  偽遺小亡〔註一〕,所以聭(餽)敵也〔註二〕。
  〔註一〕偽遺小亡:偽,佯裝、假裝。遺,遺留、遺失、遺棄。亡,亡失、喪失的意思,喪失的東西可能是物資,也可能是部隊。小亡,意指喪失的東西不大。
  〔註二〕聭敵也:通餽,餽贈、餽送的意思。全句意指餽送給敵人,其目的為引誘敵人,故可引伸為引誘敵人。
〔譯〕
  假裝遺棄一部份物資,這是用來引誘敵人的啊!
〈五教法〉
〈孫臏兵法.五教法〉
  善教者于本,不臨軍而變。
〔譯〕
  善於教導士卒者的根本之道,在於不臨陣改變指揮方式!
〈客主人分〉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勢便地利則民{自進,勢不便地不利則民}自退。所謂善戰者,便勢利地者也。
〔譯〕
  形勢便利,而地形有利,則士卒會自動前進;形勢不便利,而地形不利,則士卒會自動後退。因此所謂善戰的人,就是掌握了便利的形勢與有利的地形的人啊!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能分人之兵,能安(按)人之兵〔註一〕,則錙〔銖〕〔註二〕而有餘。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案(按)人之兵,則數負(倍)而不足。眾者勝乎?則投筭(算)而戰耳〔註三〕。富者勝乎?則量粟而戰耳。兵利甲堅者勝乎?則勝易知矣。故富未居安也,貧未居危也;眾未居勝也,少〔未居敗也〕。以決勝敗安危者,道也。敵人眾,能使之分離而不相救也,受適(敵)者不得相{知也。故溝深壘高不得}以為固,甲堅兵利不得以為強,士有勇力不得以衛其將,則勝有道矣。故明主、智(知)道之將必先〔備〕,可有功於未戰之前,故不失;可有之功於已戰之後,故兵出而有功,入而不傷,則明於兵者也。
  〔註一〕能安(按)人之兵:按,按下、按之使停。〈呂氏春秋.期賢〉:「故簡子之時,衛以十人者按趙之兵。」高誘注:「按,止也。」能按下敵人的軍隊使其無法行動,自是表示敵人受制於我方,因此可引伸為能牽制敵人的軍隊。此句意同〈淮南子.兵略〉:「兵靜則固,專一則威,分決則勇,心疑則北,力分則弱。故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錙銖有餘;不能分人之兵,疑人之心,則數倍不足。故紂之卒,百萬之心;武王之卒,三千人皆專而一。故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註二〕錙〔銖〕:錙,六銖。銖,二十四銖為兩。錙銖,比喻極少。
  〔註三〕則投筭(算)而戰耳:筭,算,算籌;古時候用以計算的工具。投筭,投下算籌,意指不再進行計算的動作。〈孫子兵法.計〉:「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由此可知,戰爭開打前必須先於廟堂上比較或者說計算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制定應對策略。因此,此句可引伸為不用謀略而直接開戰、作戰。
〔譯〕
  能分散敵人的兵力,能牽制敵人的兵力,則即使我方兵力少也還有餘!不能分散敵人的兵力,不能牽制敵人的兵力,則即使我方兵力數倍於敵方仍感不足!因此,如果人數多就可以取勝的話,那麼就可以不用謀略而直接作戰了!如果物資富有就可以取勝的話,那麼就可以稱量糧食而直接戰鬥了!如果武器銳利、盔甲堅固就可以取勝的話,那麼誰會取得勝利就太容易知道了!所以說富有不一定平安,貧窮未必危險;人多不一定會取勝,人少也不一定會失敗!因此用以決定勝敗安危的,是戰爭的規律啊!敵人人多,能使他們分離而不能互相救援,能使他們遭遇敵人卻不能互相通知。因此即使擁有深挖的壕溝、高築的營壘也不得自認為堅固,盔甲堅固、武器銳利也不得自認為強大,士卒有勇力也不得自認為足以保衛將帥的安全,那麼也就掌握了一些戰爭規律了。所以賢明的君主與知道戰爭規律的將帥一定要先做防備的措施,如此即可有功於尚未開戰之前,所以不會有所失誤;可有功於已經開戰之後,所以軍隊出動之後必有功績,返國之時也不會有什麼損傷,而這就是明白於軍事的人啊!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
  {安處不動可}使勞,三軍之士可使畢失其志〔註一〕,則勝可得而據也。是以安(按)左抶右〔註二〕,右敗而左弗能救;安(按)右抶左,左敗而右弗能救。
  〔註一〕可使畢失其志:畢,全部。全句意指可使其全部喪失戰鬥的意志。
  〔註二〕按左抶右:按,按下,引伸為牽制。抶,擊、打。全句意指,牽制右方,攻擊左方。
〔譯〕
  (所以善戰之人)敵人安靜不動可以使他疲勞,敵人三軍的士卒可以使其全部喪失戰鬥的意志,那麼勝利就可以被我方所佔據了!所以牽制敵軍左方而攻打敵軍右方,敵軍右方被打敗了而其左方不能加以援救;牽制敵軍右方而攻打敵軍左方,敵軍左方失敗了而其右方不能加以援救。
〈兵失〉
〈孫臏兵法.兵失〉
  善陳(陣),知倍(背)鄉(向)〔註一〕,知地刑(形),而兵數困,不明於國勝、兵勝〔註二〕者也。
  〔註一〕倍(背)鄉(向):背向、向背,為古代陰陽的學說,係根據時日來決定應面向(向)或背對(背)哪一方位,才能取得勝利的術數。
  〔註二〕國勝、兵勝:國勝,屬於國家層次上的勝利。兵勝,屬於軍事層次上的勝利。
〔譯〕
  善於使用陣法的將帥,知道背向的道理,知道地形的用處,然而軍隊卻常常被困住,這是因為這些將帥不明白什麼是國家及軍隊各自造成的勝利有何區別所致啊!
〈孫臏兵法.兵失〉
  兵用力多(而)功少,不知時者也。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譯〕
  軍隊用力多而功績少,這是因為不知道掌握時機的緣故。軍隊不能戰勝大的患害,這是因為不能得到人民擁護的緣故。
〈孫臏兵法.兵失〉
  兵不能見福禍於未刑(形),不知備者也。
〔譯〕
  軍隊不能看見禍福於其還沒有形成之前,這是不知道防備的緣故啊!
〈將德〉
〈孫臏兵法.將德〉
  賞不榆(逾)日,罰不還面〔註一〕。〔註二〕
  〔註一〕還面:面,面對。還面,猶如說再一次面對面,比喻所需時間極短暫。
  〔註二〕按:全句意指有功立即賞賜,有罪立即懲處,如此有功者會更多,而有罪者會減少。
〔譯〕
  賞賜的期限不超過一天,懲罰的期限不超過轉頭般的時間。
〈將敗〉
〈孫臏兵法.將敗〉
  將敗:一曰不能而自能。二曰驕。三曰貪於位。四曰貪於財。……多敗者多失。
〔譯〕
  將帥有幾項可能導致失敗的缺點:第一項叫做沒有能力而自認為有能力。第二項叫做驕傲。第三項叫做貪於官位。第四項叫做貪於錢財。……這些缺點越多,造成的失誤也就越多。
〈將失〉
〈孫臏兵法.將失〉
  將失:一曰:失所以往來,可敗也。二曰:收亂民而還用之,止北卒而還鬥之,無資而有資,可敗也。……卅一曰:兵之前行後行之兵,不參齊於陳(陣)前,可敗也。卅二曰:戰而憂前者後虛,憂後者前虛,憂左者右虛,憂右者左虛;戰而有憂,可敗也。
〔譯〕
  將帥的失誤:第一項叫做失去控制軍隊往來的要塞,這樣的軍隊可以被打敗。第二項叫做收聚散亂的士卒而繼續使用他們,制止逃跑的士卒而讓他們回來繼續戰鬥,沒有物資卻假裝有物資,這樣的軍隊可以被打敗。……第三十一項叫做軍隊的前列與後列的士卒,無法在陣前排列整齊,這樣的軍隊可以被打敗。第三十二項叫做作戰時而憂慮前面的其後面就虛弱,憂慮後面的其前面就虛弱,憂慮左翼的其右翼就虛弱,憂慮右翼的其左翼就虛弱;作戰而有憂慮的軍隊,可以被打敗。
〈奇正〉
〈孫臏兵法.奇正〉
  有所有餘,有所不足,刑(形)勢是也。故有刑(形)之徒,莫不可名;有名之徒,莫不可勝。故聖人以萬物之勝勝萬物,故其勝不屈。
〔譯〕
  主體的狀態或有餘、或不足,這是形勢使然啊!所以有形的敵人,莫不可以命名;有名的敵人,莫不可以取勝。因此聖人運用萬物相互克制的特點來戰勝萬物,所以他的取勝之道是不會窮盡的。
〈孫臏兵法.奇正〉
  戰者,以刑(形)相勝者也。刑(形)莫不可以勝,而莫智(知)其所以勝之刑(形)。刑(形)勝之變,與天地相敝而不窮。刑(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
  刑(形)者,皆以其勝勝者也。以一刑(形)之勝勝萬刑(形),不可。所以制刑(形)壹也,所以勝不可壹也。
〔譯〕
  戰鬥,是以彼此的形體來相較出勝敗的。形體莫不可以取勝,但卻莫能得知他是用什麼形體來取勝的。以此形體勝彼形體的變化,如天地運轉一般,沒有窮盡。形體與形體之間的相互克制關係,即使是用楚國與越國所有的竹簡來加以書寫記錄也是有所不足的啊!
  形體,都是用他能克制別人的一面來取勝的啊!想要用一種形體的克制能力來取勝數萬種形體,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可以知道用來制定形體的原理只有一個,然而用來取勝的形體卻不能只有一個啊!
〈孫臏兵法.奇正〉
  故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智(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智(知)其所有餘。
  見勝如見日月,其錯(措)勝也,如以水勝火。刑(形)以應形,正也;無刑(形)而制刑(形),奇也。奇正無窮,分也。
〔譯〕
  所以善於作戰的人,看到敵人的長處,就能推知其短處所在;看到敵人的不足之處,就能推知其有餘之處所在。看見勝利就好像看見日月一般的明顯,他所制定出的取勝之道,它的效果就好像是用水來克制火一樣。用此形來應付彼形,這叫做「正」;無形而制定出克敵之形,這叫做「奇」。奇正的數量之所以無窮無盡,是巧妙部署的緣故。
〈孫臏兵法.奇正〉
  賞未行,罰未用,而民聽令者;其令,民之所能行也。賞高罰下,而民不聽其令者;其令,民之所不能行也。使民唯(雖)不利,進死而不上竹下尹(旋)踵,孟賁〔註一〕之所難也,而責之民,是使水逆留(流)也。
  〔註一〕孟賁:古代勇士名。
〔譯〕
  賞賜尚未施行,刑罰尚未動用,而士卒卻聽願意聽從命令;那麼這些命令,必定是士卒所能辦到的。賞賜的門檻高,刑罰的門檻低,而士卒卻不聽從命令;那麼這些命令,必定是士卒所不能辦到的。使士卒雖然明知對自己不利,卻仍然前進拼死而不旋轉腳跟的,這是連勇士孟賁都難以做到的啊!而將帥卻苛求士卒做到這點,這就好像是使水逆流一樣啊!
〈孫臏兵法.奇正〉
  故戰勢,勝者益之,敗者代之,勞者息之,飢者食之。故民見{敵}人而未見死,道(蹈)白刃而不上竹下尹(旋)踵。故行水得其理,剽(漂)石折舟;用民得其生(性),則令行如留(流)。
〔譯〕
  所以作戰的形勢應是,取勝的隊伍繼續增強他的力量,失敗的隊伍則用其他隊伍加以取代,疲勞的讓他們得以休息,飢餓的讓他們得以進食。因此士卒只看得見敵人而看不見死亡,即使踩在刀鋒上也不會旋轉腳跟。因此運用水力而掌握到它的規律,就能讓石頭浮起、讓舟船斷折;運用士卒而掌握到他們的性情,那麼命令的執行就會像流水般順暢無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