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邏輯與哲學:二律背反


  我們常常會在學術論文中看到這個名詞,以及濫用它的盛況。
  很多學者,其實並不理解什麼叫做「二律背反」,於是把所有看似「相反」的「論調、主張」都說成是二律背反。以為這種作法,能讓自己的論文看起來比較高級一點。由於很多審稿人對什麼是二律背反,也不清楚,因此這種亂用二律背反的論文就被學術刊物放行了。其實,難免荒謬可笑之譏。
  那麼到底什麼是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學概念。意指對同一個對象或問題所形成的兩種理論或學說雖然各自成立但卻相互矛盾的現象,又譯作二律背馳,相互衝突或自相矛盾。
  二律背反是康德在其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在書中,康德列出四種二律背反,均由正題和反題組成。
  在第一種二律背反裡,正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有一個起點,就空間而言,也是有限的。」
  反題是:「世界在時間上没有起點,在空間上没有界限;就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而言,它都是無限的。」
  第二種二律背反證明每一個複合實體既是由單純部分組成,又非由單純部分組成。
  第三種二律背反的正題主張因果關係有兩類,一類依照自然律因果關係,另一類依照自由律的因果關係;
  反題主張只有依照自然律的因果關係。
  第四種二律背反證明,既有又没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者。
  純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的發現在康德哲學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它使康德深入到了對理性的批判,不僅發現了以往形上學陷入困境的根源,而且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途徑。康德將二律背反看作是源於人類理性追求無條件的東西的自然傾向,因而是不可避免的,他的解決辦法是把無條件者不看作認識的對象而視之為道德信仰的目標。雖然他對二律背反的理解主要是消極的,但他亦揭示了理性的內在矛盾的必然性,從而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產生了深刻影響。
  (以上取自維基百科。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何兆武、李約瑟譯,第二十章。)
  若依照康德的解釋大概只有少數人能懂。譬如依照第一個解釋,那就超出了很多不喜思考者的思想範疇,那麼他便不能理解。
  那麼,我們就舉一個比較簡單易懂,符合一般人的常識認知的事物來解釋何謂二律背反!見下例:

  〈列子.湯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謂汝多知(智)乎?」

  孔子一次出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一件事,他便請問他們在爭論什麼?
  其中一個小孩說:「我以為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而中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遠。」另一個小孩以為太陽剛剛出來時距離人比較遠,中午的時候距離人比較近。
  第一個小孩解釋說:「太陽剛剛出來,形狀大到很像車蓋一樣;到了中午的時候,卻好像一個盤子大而已。這不正是距離遠的看起來比較小,距離近的看起來比較大的道理嗎?」
  第二個小孩解釋說:「太陽剛剛出來時,溫度涼涼的;到了中午的時候,溫度好像伸手去摸熱湯一樣。這不正是距離近的比較熱,距離遠的比較涼的道理嗎?」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是正確的。於是兩個小孩嘲笑孔子說:「誰說你很有智慧呢?」
  因為按照彼時的科學,孔子確實無法判別哪一個小孩說的對,因此他不能決的態度,反倒表現出他智慧的一面。
  這個例子中兩個小孩所說的「律」在當時就是「二律背反」,在今日則不是。因為今日的科學告訴我們太陽剛剛出來看起來比較大是因為大氣層折射光線所致,不是真的比較大。同時那兩個小孩所根據的道理也都是正確的,只是因為看起來比較大,不表示真的大,因此這在當時便形成了一個「無法驗證」的「二律背反」。
  換句話說,所謂的二律背反是指同時有兩個剛好相反的論點存在,每一個論點所根據的道理都符合真實、真理,而依據當時的科學無法判斷哪一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便可以稱這兩個相反的論點,形成了「二律背反」的狀態。
  補充:
  〈世說新語.夙惠〉: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2 則留言:

  1. 很有新意,很有趣,把二律背返的概念用在東方文化的思想中,作中西文化思想的滙通。值得討論!

    回覆刪除
  2. 很有新意,很有趣,把二律背返的概念用在東方文化的思想中,作中西文化思想的滙通。值得討論!

    回覆刪除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