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7日 星期日

內外養生之道

  這篇文章是個人在「網路與書」擔任編輯時的第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其實原本是不會寫的。但當時的老闆郝明義先生希望我為正在籌劃的《健康的時尚》寫一篇文章,於是我才寫了這篇文章。要說有什麼出色的地方,也還好。只是這篇文章寫完後,郝明義先生看了以後,「啟發」了他。於是隔幾天我的這篇文章便被換成他的文章,因此最終沒有收錄在《健康的時尚》這本雜誌書裡。這本雜誌書在我剛踏入網路與書時已經籌備了一半,很快的就完成並出版了。下一本完全參與的雜誌書就叫做《一個人》。不管如何,這個事件發生以後,也讓我想到了小時候以來遇到的種種怪事,而從此我在網路與書中的文章也再沒有讓我自己感到滿意的了。
  小時候的經歷告訴我,一個人的能力並不能決定他的價值,一個人經過努力所創作出來的傑作也並不會總是在現實的世界獲得它應有的評價。從國小的幾幅畫作,被當時的老師找盡各種或荒謬或可悲的理由扣分,以致於從第一名硬是變成與他人齊名;或者數學分數,老師甚至可以刻意給她所喜愛的同學打錯分,以來拉抬這位同學的分數。這樣的例子太多,因此小時候我便明白了這種道理,也只是很豁然的看待這種事情。不管是一個人或者一幅畫作、一篇文章、一本書、一件軟體,都可能遇到這樣的事情。可惜自己實在不是含金湯匙出生的,小時候也曾因為太過貧窮而享受到了老師的差別待遇!甚至剝奪了每一個人都有的權力。
  我還記得國小三年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有一次,我們自然科學的小組長,因為表現不佳,功課很差,於是他的父親要求自然科學老師能多關照一下。自然科學老師為了激勵他,決定把他換掉,於是就得選一名新的組長。結果這位老師就點到了我,我委婉的拒絕了,但他還是指派了我擔任新的組長。後來,這位同學的父親又來說話了,但是當時我並沒有犯任何錯誤,功課也沒有退步,怎麼把我換掉呢?於是自然科學老師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當時因為家裡貧窮我不太有機會頭髮還不夠長時就去理髮,自然科學老師逮到了這個機會,就說要檢查儀容,當時我已經料到了結果了。這也是我當初要回絕的原因,因為這種「任命」並不是基於什麼客觀理由,完全只是一種權力的運作過程,早晚也要找其他理由把我換下來,但一個人不犯錯的話,你怎麼換?栽贓、羞辱,無非如此。於是我很自然的被點到了,自然老師便把我叫起來,扯著我鬢腳,還說了一句已經長到可以攀藤了。羞辱完之後,就把我換下來了。我當時,並沒有太大的反應,為什麼?因為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那時的我,早已經看穿了一些人性的規律,以及一些小人物喜歡耍弄的把戲!有必要為了這種事情牽動自己的情緒嗎?只是教訓總得記住!
  因為家裡的負債等等因素,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幫家裡工作了!這樣的時間,自然無法讓我得以有機會完成什麼大的創作!國中時有一次機會來了,我緊記著我從小幾乎沒有例外的「遭遇」!可是我又覺得我的作品不該總是只是獲得比它還低的評價,可是作品的評價總不能自己說了算吧。說以前的畫作老師刻意找碴是確實的,因為她扣分的理由很明確,但跟畫作本身沒有關係!但總不能老是陷入這樣的迴圈,也得證明一次吧!
  當時正是1994年,電腦軟體雜誌《電腦玩家》為促銷Sierra出版的超級運動員(Lode Runner)軟體遊戲舉辦了一場關卡設計大賽。因為覺得很有趣,也想試試自己在設計上的天份與智力。因此便報名參賽。當時個人只花了兩個小時便設計出了兩個關卡,但因為覺得設計得太好了。這樣的設計不得第一名是沒道理的,可是依照過往的經歷,它必然不會得第一名,那怎麼辦呢?拆開吧!一件作品拆成兩個!既然自認為一件作品能得第一名,即便拆開以後,也應該會得到很好的名次才對。這至少可以從另一個面向證明這件作品確實有這樣的價值,而我也就不會為了它因為其他自身以外的因素而被貶低價值而感到惋惜了!於是,我便將它們拆開,又花了兩個小時設計了另外兩個關卡各附加在這兩個關卡之後。最後分別以自己與朋友的名字報名參賽,最後本名的獲得了優勝,朋友名的獲得了佳作。但一如個人的預測,優勝即便有兩名,排在第一名的仍然不是我!我很難去解釋這種情況之所以屢次發生在我的命運中的原因。但至少這一次,我證明了個人的創作不只是這樣的價值!當時,我因此獲得兩套電腦遊戲做為獎勵,我將兩套軟體都送給了朋友(這位朋友後來進了中研院),因為對我而言參賽才是樂趣所在。
第一件作品
第二件作品
  兩件作品的第一關就是原本的作品分出來的,第二關則是新的設計。



圖中的這位模特,就是當年個人預測319槍擊案時在場的第四人,司機小詹。
圖片取自網路。

  郝明義先生後來為了替換掉我文章的事情對我道了歉。他保持了他身為一個文人應有的格調。2003年11月個人319槍擊案的預測發生之後,2004年3月19日總統候選人陳水扁與呂秀蓮果然中槍然後當選了。這之間的因果是什麼,我想呂秀蓮都不太在乎了,我也不太在乎!但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個人當時與郝明義先生簽約的《孫子兵法論正》就更不可能出版了。我為此寫了幾封信去催促,結果郝明義先生以他慣有的作法不予回應。後來,我是在台大散步時想通了我被監控的「事實」。於是我想起了之前文章被換掉的事情,因此推估《孫子兵法論正》是不可能被出版了!於是我便辭職了,同時用幾個月的時間對這本書做了修訂然後補出了關於終結疑古謬論的幾十萬字。完成後,我又去找郝明義先生,希望他履行合約把這本書出了。結果他找了很多藉口加以婉拒了,其中一個理由是這本書一開頭都在講「常識」!他說的沒錯,但之所以這本書一開頭要講「常識」,乃在於裡面牽涉到的疑古者如錢穆等人甚至連常識都沒有!疑古者連常識都沒有,不先講常識可以嗎?這時已經是2005年了。我後來又在網路與書做了幾個月之後,最後還是選擇離職了!
後來,我在網路與書最後的這段期間因為參與「經典1.0」的企劃,於是跟當時常來台灣客座的《中國思想史》作者葛兆光教授又有了一些見面的機會。於是我將《孫子兵法論正》的事情告知他,想詢問他對這本書的意見。葛兆光在還沒看到這本書以及看到這本書以後的反應是判若兩人的,當然主因在於書中批評了「李零」。葛兆光跟李零是好朋友。
  總之,有了葛兆光的「意見」,郝明義更有了不出版這本書的理由。但事實上,理由一直很簡單。
  2001年,郝明義先生曾經問過我是否要為我的《孫子兵法論正》辦一場記者會。確實,這本書是應該受到這樣的對待的。不過由於總總理由,最後沒有辦成。即便這也不過是口頭上的一句詢問,是否真的想辦、真的會辦是另一件無法印證的事情,但總是讓人看到了善意。因此,在當時,我相信他還是善意的。
  2015年的今天,學術界普遍的還不知道這本書,也不知道我即將發佈的《道德經論正》的前身論文。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中研院所收的論文還在那邊大談《老子》非一人一時之作,怎不令人感慨萬千呢?
  〈內外養生之道〉不過就是一個「idea」,但也足以啟發一位文人寫出一篇好文章。往後我的許多好的思想、idea都逐漸的依從著這篇文章的模式,開始被別人竊取了!一個「idea」可以寫出一篇好文章,可以拍出一部好電影,更可以藉由軟體改變世界!但是自從319事件之後,個人的創作都被封殺了!但創作被封殺,個人的思想與idea彷彿找到了其他的「宿主」一樣,繼續在這個世界發揮著它的作用!因此,當各位讀者尤其是新讀者讀到這篇文章時,你可能從未聽過我的名字!從未看過我的文章!但你的世界可能早已因為我的思想而改變了!


內外養生之道

一般所謂的養生都是指藉由諸如運動、導引、行氣、按摩、靜坐、藥療、飲食等等行為與方式,來達到預防、消除疾病與延年益壽的功效!即使如《黃帝內經》等書中所提及的人應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等屬於「天人合一」的養生指導思想,其目的總歸而言都還是為了保健與長壽。固然個人的生命得以延長並不意味著獲得了幸福,但過於短促的生命,又如何能享受到幸福的感覺呢!因此或許可以說,長壽是幸福的首要條件。然而人並非是單獨的存活在自然環境之中的,人與人之間也並不都是處於和諧的狀態,衝突與摩擦總是有發生的機會,小則不過言語上的齟齬,大則導致生命的喪失。〈莊子.外篇.達生〉曾經提到一個故事:「魯國有一個叫做單豹的人,遠離世俗,居住在深山之中,不食五穀而飲用山谷之水,活到七十歲了還有嬰兒的顏色,但是不幸遇到了飢餓的老虎,被老虎吃掉了!又有一個叫做張毅的人,待人接物非常恭敬,經過宮室廟堂與群眾聚集的地方一定會快步走過,即使是對養馬的下人也會以禮相待,然而卻無法得盡天年,得了內熱而死。」因此全面的養生之道,不該只是身內的身體保健之道(延長壽命),也應包含著身外的待人接物之道(保全性命),也就是個人的處世之道。
  對於待人接物、處世之道,古人留下了許多值得沿用與仍然適用的細膩思想,如〈戰國策.魏策四.信陵君殺晉鄙〉記載:「信陵君魏無忌殺掉晉鄙竊符救趙,保全了趙國首都邯鄲,也打敗了秦國軍隊,趙王親自到郊外迎接他。其屬下唐且便對信陵君說:『臣聽說:事情有不可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忘記的,有不可不忘的。』信陵君問說:『這是在說什麼呢?』唐且回答:『這是在說,人有憎恨我的,不可以不知道;我有可以憎恨的人,則不可以知道啊!人有恩德於我的,不可以忘記;我有恩德於人的,則不可以不忘記啊!現在主公殺掉了晉鄙,救了邯鄲,打敗了秦國軍隊,存續了趙國的國祚,這是大的恩德啊!今日趙王親自到郊外來迎接您,等會兒見到趙王之後,臣希望主公能忘掉這件事啊!』信陵君聽後說:『無忌恭敬的接受您的教誨!』」除此外,又有許多從歷史教訓總結出來的處世規範或者行為準則,如〈說苑.君道〉所說:「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或者如〈淮南子.人間〉所說:「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而其後也都列有藉以總結出規律的歷史教訓與相關解釋!
  然而待人接物之道,並非只是單純的明哲保身之道,更應包含著任何得以使人際關係處於和諧狀態的方法與規則。如唐朝時期,九代同堂的張公藝便是一個例子。當唐高宗造訪其家向他詢問治家之道時,張公藝只是要了紙筆,寫了百餘個「忍」字,結果竟使得唐高宗「為之流涕,賜以縑帛」。而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單純的學校教育顯然無法造就出一個善於處世的人才,因此中國自古就有了家訓的傳統。比較有名的家訓有北朝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宋朝陸游的《放翁家訓》以及清朝曾國藩的《曾國藩家書》,而其中又以曾國藩的事例最為有名。如其么女曾紀芬就因為從小就受到了家訓的嚴格要求,使她養成了超乎常人的耐心與恆心,以致即使在曾國藩逝世與年紀漸長之後,還是能維持著每日抄寫曾國藩的「忮求詩」數遍,飯後必走一千步,以及每晚睡前以溫水洗腳,且即使天寒地凍仍然遵循著睡覺時雙腳露出棉被之外的養生之道;而對這些生活規範的嚴格執行,也使得曾紀芬得以在生了十三胎這違反養生之道的過渡耗損元氣的生育之後,仍能健健康康的活到九十一歲;而根據她自己在《崇德老人自訂年譜》中的記載,她的一生之中也僅生過四場大病而已。


資料補充

〈淮南子.人間訓〉:
  故聖人雖有其志,不遇其世,僅足以容身,何功名之可致也!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行,則有以任於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則無以與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則無以與道遊。單豹倍世離俗,巖居谷飲,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卒而遇飢虎,殺而食之。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眾必下,冢徒馬圉,皆與伉禮,然不終其壽,內熱而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修其外而疾攻其內。故直意適情,則堅強賊之;以身役物,則陰陽食之。此皆載務而戲乎其調者也。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內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今捲捲然守一節,推一行,雖以毀碎滅沉,猶且弗易者,此察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也。
〈戰國策.魏策四.信陵君殺晉鄙〉: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且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
〈韓非子.說林上〉:
  隰斯彌見田成子,田成子與登臺四望,三面皆暢,南望,隰子家之樹蔽之,田成子亦不言,隰子歸,使人伐之,斧離數創,隰子止之,其相室曰:『何變之數也?』隰子曰:『古者有諺曰:知淵中之魚者不祥。夫田子將有大事,而我示之知微,我必危矣。不伐樹未有罪也,知人之所不言,其罪大矣。』乃不伐也。
〈說苑.君道〉:
  明主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意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識其然也?越王勾踐與吳人戰,大敗之,兼有九夷,當是時也,南面而立,近臣三,遠臣五,令群臣曰聞吾過而不告者其罪刑,此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者也。昔者晉文公與楚人戰,大勝之,燒其軍,火三日不滅,文公退而有憂色,侍者曰:「君大勝楚,今有憂色,何也?」文公曰:「吾聞能以戰勝而安者,其唯聖人乎!若夫詐勝之徒,未嘗不危也,吾是以憂。」此得意而恐驕也。昔齊桓公得筦仲隰朋,辯其言,說其義,正月之朝,令具太牢進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筦仲隰朋東面而立,桓公贊曰:「自吾得聽二子之言,吾目加明,耳加聰,不敢獨擅,願荐之先祖。」此聞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之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山上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說苑.敬慎〉:
  高上尊賢,無以驕人;聰明聖智,無以窮人;資給疾速,無以先人;剛毅勇猛,無以勝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智必質,然後辯之;雖能必讓,然後為之;故士雖聰明聖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讓;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謂高而不危,滿而不溢者也。
〈說苑.權謀〉:
  夫知者舉事也,滿則慮溢,平則慮險,安則慮危,曲則慮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舉而不陷也。
〈說苑.談叢〉: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為勿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詭;非所爭勿爭,以避其聲。明者視於冥冥,謀於未形;聰者聽於無聲,慮者戒於未成。世之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乖離之咎,無不生也;毀敗之端,從此興也。江河大潰從蟻穴,山以小阤而大崩,淫亂之漸,其變為興,水火金木轉相勝。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直如矢者死,直如繩者稱。
  禍生於欲得,福生於自禁;聖人以心導耳目,小人以耳目導心。
  為人上者,患在不明;為人下者,患在不忠。人知糞田,莫知糞心,端身正心,全以至今,見亡知存,見霜知冰。廣大在好利,恭敬在事親,因時易以為仁,因道易以達人。營於利者多患,輕諾者寡信。
  欲賢者莫如下人,貪財者莫如全身;財不如義高,勢不如德尊。父不能愛無益之子,君不能愛不軌之民;君不能賞無功之臣,臣不能死無德之君。問善御者莫如馬,問善治者莫如民。以卑為尊,以屈為伸,聖人所因,上法於天。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貪以亡其身,相勸以禮,相強以仁,得道於身,得譽於人。
〈說苑.雜言〉:
  孔子曰:「中人之情,有餘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言不可不聽也。」
  孔子曰:「巧而好度必工,勇而好同必勝,知而好謀必成;愚者反是,夫處重擅寵,專事妒賢,愚者之情也。志驕傲而輕舊怨,是以尊位則必危,任重則必崩,擅寵則必辱。」
〈說苑.脩文〉:
  傳曰:「觸情縱欲,謂之禽獸;苟可而行,謂之野人;安故重遷,謂之眾庶;辨然通古今之道謂之士;進賢達能,謂之大夫;敬上愛下,謂之諸侯;天覆地載,謂之天子。是故士服黼,大夫黻,諸侯火,天子山龍;德彌盛者文彌縟,中彌理者文彌章也。」詩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傳曰:「君子者,無所不宜也,是故�靚羹戒,立于廟堂之上,有司執事無不敬者;斬衰裳,苴絰杖,立于喪次,賓客弔唁無不哀者;被甲攖冑立于桴鼓之間,士卒莫不勇者。故仁者足以懷百姓,勇足以安危國,信足以結諸侯,強足以拒患難,威足以率三軍。故曰為左亦宜,為右亦宜,為君子無不宜者,此之謂也。」
〈淮南子.人間〉: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何以知其然也?
〈莊子.達生〉:
  田開之見周威公,威公曰:「吾聞祝腎學生,吾子與祝腎游,亦何聞焉?」田開之曰:「開之操拔篲以侍門庭,亦何聞於夫子!」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威公曰:「何謂也?」田開之曰:「魯有單豹者,巖居而水飲,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極。夫畏塗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飲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一】【疏】姓單名豹,魯之隱者也。巖居飲水,不爭名利,雖復年齒長老而形色不衰,久處山林,忽遭餓虎所食。
  【釋文】《單豹》音善。李云:單豹,隱人姓名也。《而水飲》元嘉本作飲水。
  【二】【疏】姓張名毅,亦魯人也。高門,富貴之家也。縣薄,垂簾也。言張毅是流俗之人,追奔世利,高門甲第,朱戶垂簾,莫不馳驟參謁,趨走慶弔,形勞神弱,困而不休,於是內熱發背而死。
  【釋文】《縣》音玄。《薄》司馬云:簾也。《無不走也》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富貴也。李云:走,往也。◎俞樾曰:無不走也,語意未明。司馬云,走,至也,言無不至門奉富貴也,亦殊迂曲。走乃趣之壞字。文選幽通賦李注引此文曰:有張毅者,高門縣薄無不趣義也。字正作趣,但衍義字耳。呂覽必已篇曰,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高注曰:過之必趨。淮南人閒篇曰,張毅好恭,過宮室廊廟必趨,見門閭聚眾必下,廝徒馬圉,皆與伉禮,然不終其壽,內熱而死。其義更明。莊子文不●,故學者莫得其解。
  【三】【注】夫守一方之事至於過理者,不及於會通之適也。鞭其後者,去其不及也。
  【疏】單豹寡欲清虛,養其內德而虎食其外。張毅交游世貴,養其形骸而病攻其內以死。此二子各滯一邊,未為折中,故並不鞭其後也。
〈呂氏春秋.必己〉:
  張毅好恭,門閭帷薄聚居眾無不趨,輿隸棩木改女媾小童無不敬,以定其身,不終其壽,內熱而死。單豹好術,離俗棄塵,不食穀實,不衣芮溫,身處山林巖堀,以全其生,不盡其年,而虎食之。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嚮之人?』解馬而與之。說如此其無方也而猶行,外物豈可必哉?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見敬,愛人而不必見愛。敬愛人者,己也;見敬愛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必在己無不遇矣。


〈莊子.胠篋〉: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墨子.魯問〉:
  子墨子為魯陽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於此,竊一犬一彘則謂之不仁,竊一國一都則以為義。譬猶小視白謂之白,大視白則謂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謂也。」

〈荀子.不苟〉:
  人之所惡者,吾亦惡之。夫富貴者,則類傲之;夫貧賤者,則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姦人將以盜名於晻世者也,險莫大焉。故曰:盜名不如盜貨。田仲、史鰌不如盜也。

〈說苑.政理〉:
  子貢為信陽令,辭孔子而行,孔子曰:「力之順之,因子之時,無奪無伐,無暴無盜。」子貢曰:「賜少日事君子,君子固有盜者邪!」孔子曰:「夫以不肖伐賢,是謂奪也;以賢伐不肖,是謂伐也;緩其令,急其誅,是謂暴也;取人善以自為己,是謂盜也。君子之盜,豈必當財幣乎?吾聞之曰:知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為吏者,枉法以侵民,此皆怨之所由生也。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匿人之善者,是謂蔽賢也;揚人之惡者,是謂小人也;不內相教而外相謗者,是謂不足親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故君子慎言語矣,毋先己而後人,擇言出之,令口如耳。」

〈史記.晉世家〉:
  天實開之,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曰是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賞其姦,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新序.雜事二〉:
  晉文公逐麋而失之,問農夫老古曰:「吾麋何在?」老古以足指曰:「如是往。」公曰:「寡人問子,子以足指,何也?」老古振衣而起曰:「一不意人君如此也,虎豹之居也,厭閑而近人,故得;魚鱉之居也,厭深而之淺,故得;諸侯之居也,厭眾而遠遊,故亡其國。《詩》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君放不歸,人將君之。」於是文公恐,歸遇欒武子。欒武子曰:「獵得獸乎?而有悅色!」文公曰:「寡人逐麋而失之,得善言,故有悅色。」欒武子曰:「其人安在乎?」曰:「吾未與來也。」欒武子曰:「居上位而不恤其下,驕也;緩令急誅,暴也;取人之善言而棄其身,盜也。」文公曰:「善。」還載老古,與俱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