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道德經論正》系列文章:老子文理之排比修辭統計

老子文理

一、排比:
編號
章號
文字
1
1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所徼。
2
1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3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
2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5
2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6
2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7
2
萬物作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處。
8
3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9
3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10
4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11
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12
5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詘,動而俞出。
13
7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4
8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15
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16
10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17
10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活國,能無以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以為乎?
18
11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19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20
13
故貴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
21
14
是謂芴芒,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22
14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23
14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24
15
孰能濁以靖之而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而徐生。
25
15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若客,渙若冰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26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7
18
大道廢,焉有仁義;智慧出,焉有大偽。
28
18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貞臣。
29
19
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30
20
沌沌兮,俗人皆昭昭,我獨若昏;俗人皆詧詧,我獨若閔閔。
31
20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何若?
32
21
芴兮芒兮,其中有象;芒兮芴兮,其中有物。
33
21
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4
22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35
22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36
23
於道者,道亦得之;於得者,得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37
23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從事於得者,得者同於得;從事於失者,失者同於失。
38
2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39
25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
40
25
吾不知其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41
25
寂兮寞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42
25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43
26
重為輕根,靖為躁君。
44
26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45
27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大迷。此謂要妙。
46
27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47
27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人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物無棄物。是謂襲明。
48
27
善行者無徹迹,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無籌策,善閉者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
49
28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50
29
凡物或行或隨,或噤或吹,或強或剉,或培或墮。
51
29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52
30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強。
53
31
言居上勢,則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則以悲哀泣之。戰勝者,則以喪禮處之。
54
31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55
31
是以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56
31
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
57
33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58
33
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
59
34
故常無欲,可名於小矣;萬物歸之而不知主,可名於大矣。
60
34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居,衣被萬物而不為主。
61
35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62
36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63
38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64
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65
38
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而無以為。
66
38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67
38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68
38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處其實,不處其華,故去彼取此。
69
39
不欲碌碌若玉,落落若石。
70
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71
40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72
40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73
41
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而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74
41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75
41
故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質真若輸。
76
42
人之所以教我,亦我之所以教人。
77
42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78
43
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間。
79
44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80
44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81
44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82
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滿若盅,其用不窮。
83
45
大直若詘,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84
45
躁勝寒,靖勝熱,知清靖以為天下正。
85
46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播;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86
46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
87
47
不出戶,可以知天下;不窺牖,可以知天道。
88
47
其出彌遠,其知彌尟。
89
47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90
48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
91
48
將欲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92
49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矣。
93
49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矣。
94
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95
50
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
96
51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97
51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
98
51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99
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100
52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101
52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102
52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103
53
服文采,帶利劍,猒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夸。
104
53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105
54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106
54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107
54
善建者不拔撥,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輟。
108
55
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㱊,和之至也
109
55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則強。
110
55
蜂蠆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111
56
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
112
56
知者不言也,言者不知也。
113
56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114
57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民多智慧,而衺事滋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115
57
以政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116
57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靖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117
58
其政閔閔,其民偆偆;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118
58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19
58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20
61
大國者,天下之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121
61
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於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
122
62
美言可以於市,尊言可以加於人。
123
63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124
63
夫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
125
63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126
63
圖難乎於其易,為大乎於其細。
127
64
合抱之木,生於豪末;九成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28
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判,其微易散。
129
64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以復眾人之所過。
130
64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131
64
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
132
64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133
65
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也;不以知治國,國之福也。
134
66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必以其身後之。
135
66
是以聖人處之上而民弗重,處之前而民不害也。
136
67
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是謂入死門!
137
67
夫慈,以陳則正,以守則固。
138
67
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139
67
吾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140
68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也,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
141
69
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
142
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
143
70
言有宗,事有主。
144
71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
145
72
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
146
72
無狎其所居,無猒其所生。
147
73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
148
73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149
74
民之飢者,以其上食稅之多也,是以飢。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
150
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51
76
故: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152
76
故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153
76
是以兵強者則不勝,木強則共。
154
77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155
77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156
78
故聖人之言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之主。」
157
79
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158
80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159
80
至治之極,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
160
80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161
81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162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言不辯,辯言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63
81
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章號
使用排比句次數
1
3
2
4
3
2
4
1
5
2
7
1
8
1
9
1
10
2
11
1
12
1
13
1
14
3
15
2
17
1
18
2
19
1
20
2
21
2
22
2
23
2
25
5
26
2
27
4
28
1
29
2
30
1
31
4
33
2
34
2
35
1
36
1
38
6
39
2
40
2
41
3
42
2
43
1
44
3
45
3
46
2
47
3
48
2
49
2
50
2
51
4
52
3
53
2
54
3
55
3
56
3
57
3
58
3
61
2
62
1
63
4
64
6
65
1
66
2
67
4
68
1
69
1
70
2
71
1
72
2
73
2
74
1
76
4
77
2
78
1
79
1
80
3
81
3
 
附註:不同的排比樣式,計一次。
共計:八十一章,共用163次排比修辭法,七十三章內含至少一種樣式的排比句,僅有八章不使用排比句。
共計3083個字數、631個字符。
佔總數之比率:3082/5552=55.5%、631/807=78.1%

二、(請見《道德經論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